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学霸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高效学习方法和技巧?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20-11-12 16: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dmin
2020-11-12 16:33:50 3785 2 看全部
你如果在翻这个问题下的答案,想必也是个有野心的小伙子/大姑娘;想高效学习、却苦于没有方法。
没关系,我送上自己这份高效学习妙招盘点,里面的方法一定也能让你更高、更快、更强


这份盘点,是我的血泪心得;坚持下来几年的我,不敢说是学霸,只能说自己的小目标都达成了吧:
两年修下一个双学位硕士,成绩拿到 distinction/优等,以年级第一毕业;
二外德语,一年从小白学到 C1;
现在兼顾读博和创业,自由工作的同时还能产出高质量的论文。


下来是 2500 字的干货,文字比较多,建议收藏好了细嚼慢咽;顺便关注我一下,鼓励我分享更多学习和效率的经验吧~
先来认识一下,你真实拥有的时间 vs 你以为你有的时间



我最忙的时候,
除了上课,每周有几十篇文章要读,同时还要写论文、准备考试;
自己组建的合唱队每周要排练;
游泳队隔天 1 小时的训练;
外加吃饭、社交、约会、喝酒......


周末回顾的时候,我惊呆:我的时间,都哪去了?



课业的压力+想出去耍的欲望,逼得我苦思冥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每天翻励志博客、问学霸同学、在油管搜相关.....
那段时间,我的浏览器全是这种tabs:



后来读多了,发现很多东西换汤不换药;其实所有教你高效学习的方法,都不外乎这两条
一、挤时间
二、增效率





一、挤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我挤时间的方法都是间接的:缩短你吸收知识的时间、从而减少日后复习所花的时间


1)高效听课法
具体来说就是:跟着讲课人的思路并肩而行,并且努力赶超。
想象一下,你的讲师是一位领路人,带着你走一段陌生的乡间小路;ta 在带路的同时,还会讲解一些周围的风景。
如果你不紧紧跟上,你不仅会错过乡间美景,还可能会荡失路;反过来,如果你走得稍领先一步,你不需要担心走错,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时间欣赏景色。



听课时的思考,可以通过问自己问题进行:

  • 教授今天讲的内容在整个系列课的哪一部分?
  • 讲课的思路是按照时间、重要的论点、还是重要文献进行的?
  • 这个内容点我听懂了吗?下一个点会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你在上课的时候,脑袋应该是火力全开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思考,是最高效的;复习的时候也会因为这个思考过程,而增强你的记忆,间接地给未来的你省时间



另外,在熟练之后,你可能还会解锁一些神奇的现象

  • 咦,怎么老师说得怎么慢;
  • 咦,怎么跟我的思路一样;
  • 咦,怎么跟那谁谁的论证过程很类似哇。
到最后,你会忍不住用 1.5-2 倍速听视频课;而其他人,已经跟不上你的思维速度了


2)深度阅读法
跟听课不同,独立阅读的你是独自徜徉在乡间了;你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和喜好,找到正确的路线、同时发现路边的风光。
相同之处是,你还是要动脑思考,才会不走错路、浪费时间。
我送你一种阅读方法,我管它叫:脑+眼+手三步通天法




在读一个句子时,思考这句在整个段落的作用;
读完一个段落时,思考这个段落在整个章节的作用;
读完一个章节时,思考这个章节在全书的作用;
读完全书时,你心中应该明确,作者的主要思路和论证方法是什么。
这样思考着阅读,才能快速地理解一本书、并留下深刻印象。




我以前读书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老跳着读,一句总有那么一两个关键字被我跳过去......然后又得回头读,浪费一倍的时间
后来用了一把尺子杠着读,慢慢就纠正过来了;再慢慢提速了,现在不用尺子也不跳了,棒棒的。
如果你阅读容易分心、或者像我一样喜欢跳、或者在读竖版书(真的老找不到下一行!),推荐这个笨办法给你。
读书时的眼睛看到的内容应该是这样的:





手,就是记笔记的手。
你以为的笔记,可能是这样子的:

是不是很认真的样子?
我以前也很爱这么做笔记,越密集、越缤纷、就越有成就感


但我永远忘不了,学霸师兄(真霸,牛津剑桥全奖 offer)看着我们万紫千红的笔记,幽幽吐出的那句话:
If you mark everything, you've marked nothing.
笔记繁杂了,脑子也乱了;而最精简的笔记,也最不打扰阅读节奏,效率最高。


所以,我之后的读书笔记冷淡多了,只有两种:

  • 结构标志(如中心句、论点、反论点、总结等等)
  • 疑问
其余的一概不写。如果是读后感,我会另外写在笔记本上,不会混在书或者文章内容里。


3)设定 deadlines 死线法
著名的帕金森定理是这么说的:
在工作能完成的时限内,工作量会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时间都被填充为止[1]。


绕,但他的意思很简单:
时间限制就像一个盒子,工作量是一个不断胀大的气球;它会一直膨胀,直到占满整个盒子为止。
如图:



虽然帕金森的本意并不是教你如何省时间,但是原理是相通的:给每个任务设定一个稍嫌紧迫的时间截止点(30 分钟、60分钟、90分钟等等),会迫使你自己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
所以......


我每天喊「Hey Siri 定个时」,比叫男朋友还频繁。
哈哈哈哈哈嗝。


4)10-10-10 决策法
根据二八原则,我们每天所做的决定,有 80% 不重要,20% 极重要;
而你的时间和精力,80% 应该花在那 20% 的重要决策上,而不是浪费在 80% 的小事上。

  • 像是去哪儿吃饭、穿什么,这些就是不重要的小事,不要花太多时间做决定;
  • 像是要不要实习、要不要读研,这些就是重要的大事,大量的时间应该花在这些决定上。


偷师苏西女士『10-10-10 改变生命的决策工具』书里的方法,在做决定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0 分钟后我对这个决定会有什么感觉?
10 个月后我对它会有什么感觉?
10 年后呢?


选择困难症好好学起来咯。



=========================================


好了,现在你学会了如何省时间,我要放下一个大招啦: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地产出,达到生产量最大化。



看到这里的你们,一个个都是优秀的思考者;如果内容对你有点儿启发,不妨花 0.6666667 秒点个赞嘛。


二、效率飞升



1)保持深度学习状态
这是来自风靡美国的『深度工作Deep Work 一书的灵感。书中有一个例子让同为博士狗的我很有共鸣:
博士生 Brian Chappell 有一份全职工作,外加一个刚出生的娃娃,还在准备出书:依靠 deep work,他每 2-3 周能写出一个章节[2]。
我这个章节至少 1 周才能憋出来的无业游民,,只能瑟瑟发抖......


Brian 的秘诀就是,每天定时地工作,形成一个节奏;这个节奏每次替你决定好, ok 现在到点了我得深度工作了,没机会犹豫


书中还提到另一种方法:消失隐居几个小时深度工作;我个人觉得呢,对于我们这种互联网需要太强的一代,定时法更现实,就我个人来说,效果也更好


2)学会艾森豪威尔矩阵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同时也是个时间管理大师
受他方法的启发,落到办公桌上的事,我一定会先判断重要/紧迫程度,然后再做计划什么时候做、给多少时间做。


如何判断呢?
这里送上一个我亲手拼的艾森豪威尔时间管理矩阵」,原谅我(≈零)的美术功底:



分好颜色块以后,你的手上应该就剩下红色和黄色的内容了;也就是马上要做的和需要计划做的


学习计划方面(黄色块),我倒有一些个人心得,全在下面这个回答啦~分享给你作为借鉴参考:
学霸的作息是怎样的,为什么都不会困?​www.zhihu.com



3)多用科技来做重复性工作
我们是超级幸福的一代:科技发达到都可以帮人做事儿了,你现在不用它,更待何时?


我虽然没有程序员的脑子,但我有一颗程序员的心:能用电脑解决的事儿,就绝不亲手做
比方说,
设定闹钟、计时器、查天气、找路线,siri 搞定;
邮件的模版存起来,要回邮件时挑一个,直接秒回;
在浏览器装上 Grammarly 插件(免费的哦),打字时自动纠错;
用密码管理软件,需要登入的时候省好多脑力;
等等等等......

高效学习妙招总结就到这里啦~我的方法不多,但都是亲身试验出来的精华,希望能帮助你变得更好。
想要更多成长经验+学习干货的,可以赞了再收藏一下呀,不怕错过好内容~
我就是那个,搞搞学术、英文挺溜的蝶泳专家。欢迎关注,不教游泳。
参考


  • ^Work expands so a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
  • ^见『深度工作』第 101 和 111 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20-11-12 16: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2020-11-12 16:33:57 看全部
不敢妄称学霸,但这两年确实因为很拼实现了自己的阶段性目标——2年读了两个硕士学位、拿下了英国PGCE教师资质、雅思过8、刚申上了理想院校的research programme。备注:我不是学婊,我只是见过太多比我用功、比我能拼、还居然全是富二代的人... 所以学霸这面flag我实在扛不起。
关于高效学习,我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专注度。
比如,现在是英国时间上午12:18,国内时间晚间7点多。我今早6点多起来看书,集中精力看了4个小时,然后饿了好好做了顿饭,饭后睡了个午觉刚醒来。何谓集中精力,拿我手边的阅读材料来说,这仅是一篇16页review,而我已经做了329处注解:

总有人质疑我的学习效率,4小时16页书太慢了点,有人一天就能刷一本,嗯,我身边都是这种“牛人“,但seminar的时候并没有感觉他们思维很清晰,说起来都是:哦哦好像有印象,但细问他们Desuggestopedia教学法的缘起与沿革、跟Silent Way有什么关联时,他们嘴巴一个长得比一个大。
没有条理,没有框架。空给自己一个暗示:我读了好多书,且效率惊人。
但这种浅层的投入只不过相当于用眼睛把书给扫描了一遍,有什么用呢?
但如果你也跟我一样,边读边做笔记、拉框架、总结体系,我保证,这篇东西你不需要再看第二遍。

讲个段子,今年暑假听闻两个同在念博士的室友发生争执还大打出手,调解争端时,调解人问动手打人的那个为什么这么激动,该学霸一脸鄙夷:
那个垃圾!每天都学不够8小时!
8小时,不是你刷抖音看微信喝水上厕所走神的8小时,是全神贯注在学习上的8小时。
这才是真学霸。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还是,你在你的学习时间里倾注了什么?如果是高度集中、全神贯注,我个人体会是你只会越学越兴奋,根本不存在什么困意,我只有吃饱喝足了没事干刷微博才会睡眼惺忪。
我不知道你们谁有过这种体会,读书读到作者即将收尾时没有即将大功告成的成就感,甚至有点持续兴奋、意犹未尽...
刚刚读到Larsen Freeman在这本书conclusion部分的分享,我觉得比任何微博“鸡汤文”都燃,不由自主出声跟着念了三遍:

节选这段最后一句跟大家共勉:
“I no longer was preparing to do something. I was experiencing it, and I was learning a great deal from the experience.”
“我不再刻意准备做什么事。我开始用心体验它,并从这种悉心体验中获益良多。”


最后聊聊作息时间。我从没给自己制定过一个细化到几点吃饭、几点睡觉、看多少页书、甚至如厕几次的时间表。因为人都是有周期的,而计划是死的,这样到了平台期完不成计划的时候,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负面的心理暗示,给主业带来反作用力。所以确保投入时的专注度,最大化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我认为才是正确的思路。

举我自己一个例子。我的作息时间就是困到倒头就能深度睡眠我再睡,没有规定自己必须几点上床。状态到了,能往前赶多少进度就赶多少,为下次的平台期打好提前量,到时会从容些。学到两眼发木,实在输入不进去的时候,倒头就睡,一沾枕头就睡着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因为这样直接进入深度睡眠真的很节省时间,远比早早上床睡不着在床上想东想西白白浪费时间罪恶感要少的多。


============10.14 更新==================
十几天前答了这个问题,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私信,再来集中分享三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一、关于阅读软件
如果你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那么我推荐的阅读软件是Adobe Reader,需要作笔记的时,点击右上角的注释区,界面会列出一系列工具:

如果大家用的是苹果操作系统,可以下载MarginNote,它的功能就更强大,有内置的思维导图模型:

但思维导图我更习惯手写:

二、关于怎么集中精神:
1、首先找到自己的“舒适度”,饿了吃,困了就去睡,不要打“疲劳战”,要知道万事以结果为导向,苦劳并不计入总分。确保自己坐下来学习时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不要对抗自己的身体、生理极限,没有意义;
2、我分享给大家的不是具体的某种方法,你不一定要用Adobe、不一定非得读eBook,我想表达的是怎么提高专注度。那就是把手、眼、心都协调起来,尽可能多地让自己的感官(senses)参与进学习的过程,这样你就不会分心。大家可以抽出10分钟试试,一边读,一边作笔记,一边想作者要说明什么,有什么依据,能不能说服你等等,然后反过来回想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机会走神吗?
三、什么是框架(思维导图):
有朋友留言问我怎么让精读有连贯性,这问题问得很棒。精读就像“精耕细作”、“细嚼慢咽”,让我们不会遗漏ideas、key points,但它们就好比一堆散在盘子里的珠子,不成体系。
上面说了万事以结果为导向,那大家学习追求什么结果?我追求的是就是可以输出。看完一篇文章,我自己看懂了是最起码的要求,能把个中意思给别人讲明白了才是我追求的结果(因为我读的是教育)。所以我发现光把知识罗列成1、2、3、4...n点是不够的,还要让它们连贯起来、形成mind map、形成体系。
那就得每读完一篇文章,把它的脉络(system)、框架(skeleton)试着搭起来(我是习惯不看书自己努力默出来),然后把散在行文里的知识点(ideas、points)填进去。这就是思维导图(mind map),也是我认为学习过程中最值得做的工作。
今天就先分享这么多,谢谢你们的留言、私信和提问。祝大家学习进步!
===============11.23 update====================
收到大家很多提问,一直犹豫要不要再更新些内容,因为感觉已经写得很长了。所以就一直跟大家在私信和评论区交流。有几类问题大家问得很多,那就最后补充几点吧。


其实我始终只提出了一点经验,就是“专注度”— 倾注在学习时间里的精力。广义的学习,包括上课、听学术讲座、看书自修、看报纸、听新闻、甚至逛博物馆看展、听介绍等等一切接收新信息的过程。只要开始了,就请把你们的“雷达”打开,全身心地投入、加工接收到的信息。试一试,就知道收获有多大。试一试,就知道一旦大脑亢奋起来是不会饿、不会走神、不会犯困的,因为顾不上。这样的学习时间,在学生生涯博士之前的非研究阶段,每天只要累计8小时就足够了。


基于这个前提,再来谈大家提出的其他问题。


一、作息时间。在保证了上述累计8小时的学习时间后,我还是建议大家饿了吃、困了睡。尽力找到娱己又实用的平衡点,做出一个良性循环并可行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并把它变成生活方式。8小时不是指大段大段的时间,谁也没这个条件,但不管你的时间如何被分割,努力安排出累计8小时的学习时间,然后倾注你的精力,就没什么学不会的。上班族没有8小时,就6小时、4小时、3小时、哪怕几十分钟,只要专注、投入,因为那是你的时间。


二、方式方法。这很个人化。最建议大家还是先试着投入精力到学习过程中,相信你们很快会体会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我提出的用Adobe阅读eBook说过了,再就是好多知友问怎么做框架、什么是思维导图,其实是一回事。这次集中说一下。


最适合这方法的其实是文、史、哲、语言等文科专业,因为这些专业的文献中逻辑关系很明显。比如文学的流派继承、沿革,历史的时间、因果,哲学的思想体系,语言学的知识网络,就很适合用框架来梳理。比方说,你明白两个事件是因果关系,至少就会知道它们是一个先、一个后对不对,这应该就是梳理关系的意义。至于理科,我一窍不通,就不卖傻了。


带大家做个练习吧:


以下是我选的一个语言学文献,这篇文章提出了教写作的一种方法,我节选了文章的开篇一小段,把大家可能有困难的单词都标准出来了,大家花10分钟全神贯注阅读一下,然后在一张纸上试着默写出它都讲了些什么。



如果你演化出的是1、2、3……n点,那说明你属于list-minded,比如我导师。
如果你感觉到其中有逻辑关系,画出来类似这样的草图,那你就和我一样属于map-minded:

这只是思维方式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所以方式方法都不是关键,关键还是要专注、投入


三、我现在博士在读,修的是Theori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属于纯理论研究,所以好多知友问我怎么学英语,我做得最多的就是给他们发电子书、发电子书、发电子书。因为真的和人家研究方法论、有教学实践的没法比。只会学、不会教。好多知友太客气了,说我答得仔细,可能你们觉得学术界很辛苦,但其实能够分享和给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四、我只是文傻一枚,所以有些朋友咨询我电脑配置问题、转专业问题、甚至感情问题,太看得起我了!太高深莫测了!求放过哈。


这个问题真的不能再更了,要是我论文写成这样,估计会被劝退,太惨不忍睹了。不过大家有想交流的还可以给我发私信,我都会尽力回答。这边冬令时了,我和国内的知友们有8小时时差,所以回复可能会不及时。还请谅解。


===========2019.1.3 提问回答指路 ============
以后会把大家的提问集中回答整理如下(抽空写几篇)
偲言:如果你想问我怎么学英语...
给求书的朋友写的一篇内容简介:偲言:关于书籍分享
=======2019.1.17====
对 怎么提高效率/集中注意力/犯困咋整 等等等等 诸如此类种种“边缘试探”的解答:
《论:怎么睡得少还保持思维清晰》 在不能保证睡眠充足情况下如何做到工作的时候思维清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徐启叁 发表于 2020-11-12 16: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启叁
2020-11-12 16:34:04 看全部
我都是自学,很少听讲。从大一开始,就不断的思考怎样改进学习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定期整理,打印出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时间,包括周末,都用在学习上。大二暑假也主要在学校学下学期要学的课。
一直到大三才有显著的进步,大三上学期期末获得第一名。之后,大三大四的学分绩排名都是第一。(而在大一大二成绩分别是专业29人中的15和14名。)



  • 自学的经验
从大一上学期开始,我就选择自学。上课基本上完全不听讲,一般是坐在最后一排自己抓紧时间读课本。班上的其他成绩好的同学好像都不是这样的,他们上课都在认真听讲。
我之所以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大概是因为高中就喜欢自学。高中时读过的大学程度的书有潘承洞的《初等数论》,华罗庚的《高等数学引论》第一分册,费曼的《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册,还有最难的一本是孙本旺编的《伽罗华理论》。那时候刚开始自学,无人指导,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积累经验。高中的课程完全没有难度,我觉得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方法就能完全理解好。但大学的数学,物理难度则大多了。所以,对于学习方法的要求也高多了。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几乎什么学习方法都不会。一边读课本,一边在课本上做些标记,比如打个问号,用线画出重点部分,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在看《初等数论》的时候还不会。后来看到一本书上讲到这个方法有助于理解,记忆,才明白要这么做。因为方法落后,这几本书看得挺费力,也没完全读完。但好歹为自学打下了一个基础。

自学的优点我觉得不需要多讲了,实在非常明显。特别是越到后来,速度越快,优势越大。抽象代数课,老师用了刚好四个月才把课本讲完,我开学的两个星期就把课本读完了一遍。到期中的时候,已经反复读过三四遍了。(这是在还有另外四门专业课的情况下完成的。)大一大二我的方法都不完善,效果不怎么好。但到了大三,真的有了飞跃式的进步。成绩一下从大二下学期的十四名,变成了大三上学期的第一名。

废话不多说了,来说自学的经验。


1.1  读课本
以《抽象代数》为例。读课本的话,我是分成几遍,每一遍的重点不同。
a1.第一步,第一遍读课本。
b1.具体做法: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低,要做的事很简单,课本上的证明,例题,这些比较难理解的东西一概不读,只读那些定义,概念,还有说明文字。读的同时,做一些标记,比如在重点上划线;不明白的地方写个问号;或者用数字依次把重要结论标出来。不要求读懂,完全不懂都行。只需要这么把课本过一遍任务就完成了。
b2.原理:很多地方都不懂,这样囫囵吞枣地读一遍有效果吗?真的有。就是在大脑里留下了一个印象。虽然说现在还不懂,但至少大脑里已经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这些东西已经进入了大脑,慢慢会越来越熟悉。显然这样读起课本来时比较快的,两三天能把这一步完成。


a2.第二步,非常重要而有效的一步:将整本书的定义,重要知识点全都整理出来
b1.具体做法:抽象代数的话,知识点全都是课本上的定理。(物理书的话会有许多公式。)整理方法的话,当然不是自己用笔,这样太累了,速度也慢。我是找到课本的pdf,直接用电脑截图,把定义一个个都截下来,依次粘贴在word中。然后又把定理一个个截下来,依次粘贴在另一个word中。整理好了后,打印出来。方便以后随时翻阅。
b2.原理: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
因为,这一步会使后面的学习变得非常容易,从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这件事,主要就是分为两部分,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推导,证明,讲解,题目的解题方法,这些是需要理解的。而那些概念,结论,公式,则是需要牢牢记住的。
b3.我是怎么想到这点的:
有一次,我突然领悟到很重要的一点,大学的课本与高中的相比要难很多很多,原因主要就是要记的东西又多又复杂。高中根本没有这么多定义,根本没有这么多抽象的定理,公式一个个基本都很简单。
我说困难主要就是因为要记的东西多且复杂,而不在于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真正难懂的地方就是后面的课本会用到很多前面的结论,或者定义。假如,这些结论,定义没有记住,基本上完全不知道哪些推导,证明在说些什么。相反,如果一个证明,用到的定义,定理全都是我们已经会的,那这个证明绝对不会很难懂
这么说来,总是需要把前面的东西都弄熟了,记住了,才能读后面的课本吗?
不,这样做读了一节就要停顿好长时间,效率很低。所以必须要用别的方法。只要能把知识点,重要结论分别整理出来,遇到不会的,随时查阅,就和自己已经记住了的效果是一样的。(就算不刻意去背这些东西,多查个几次,用多了就很熟悉了,再来背就非常容易了。)
这是专门整理出知识点,结论的第一个好处:为以后的读课本或读例题提供极大的方便。不懂就查,效率高多了,不至于卡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让记忆的效果变得非常好。很多人没有专门整理出知识点和结论,于是这些要背的东西就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课本的各处,不仅容易遗漏,而且极度混乱,很不好背。(一般人都是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才整理一下这些东西。而我认为,一开始就应该把整理知识点,结论这件事做好)


a3.第三步,第二遍读课本。
b1.具体做法:这时候主要就是读证明,例题仍然可以不读。这时,就将主要精力完全放在证明上,那些概念,说明文字我都是直接跳过去不读。这时会发现,由于已经大致读过一遍,而且定义,结论已经专门整理出来,读证明会简单很多。一般都能完全读懂
假如还有的地方读不懂,怎么办呢?打个问号就好,绝对不要停顿,不要在这上面耽误时间。因为,很多东西一开始读不好理解,这是因为经验还不丰富。读到后面去了,经验丰富了,再来看前面的就非常容易理解。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这时候读证明一天也可以读完几十页。于是,三四天又把这一步完成了。




采用上诉方法读课本,感觉就和流水线操作一样,将各个步骤分开了。以前,我们习惯的是,按部就班,从头至尾,将概念,定义,例题,证明,叙述一起读下来,书上写了什么就读什么。而我就是发现,将它们分开来做,比一起做效率会高很多。其中的道理就在于由易到难。先把容易的事做好,基础打好,再做难的,就会感觉比较轻松。否则,会常常被难的东西卡住,一卡就浪费很多时间。




1.2  做题目。


把上面几步做完,课本已经读了两遍,理解得很好了。接下来就该做题目了。
a、第一步,先大量地读题目。
假如共有五章,那我一开始就把前三章的题目都读完,然后再做第一章的题目。这样的好处是,当我们学到了后面去,再来看前面的东西会觉得很简单。(原因:学到后面去就常常用到前面的东西,所以就会对前面的东西越
来越熟。)
b、第二步,自己做题目。
因为,读课本的方法很好,所以,当老师讲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课本已经读完了两遍。于是,接下来就由大量的时间用在读题,做题上面了。期末考试一般都是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只要平时适量的多读题,多做题,把基础打扎实。到了期末考试,别人会做的,你一定会做。别人不会的,你也可能会做。这样就立于不败之地。
大三上学期,课真的很多。五门专业课,还有五门任意选修课,还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感觉各种各样的考试,测验一个接一个的来,让人疲于应付。所以,实际上我做题也做得不是很多。大三上学期课要少些,时间充裕,所以,量子力学做的习题还是比较多的。结果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分,99分。大三下学期,读课本的遍数最多的就是《抽象代数》,然后期末考了94分。听说班上很多学霸期末只有六十几,或者七十几分。所以相对来说,94分也不差。




2.提高效率的经验
做一件事,那么首先就要一心一意想办法怎么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比如说学习这件事。我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接下来我想要把这个思路变成具体的做法。
a、首先要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件大的事,往往不能在一时之间马上完成。假如什么安排都没有,就这么去做,那么每一次,自己似乎都感觉离任务的完成遥遥无期。
举个例子:有一个任务在这儿。第一种情况,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它。第二种情况,要五个小时才能完成它。显然,面对第一种情况的时候,我一定会充满斗志,积极性非常高的去做这件事。因为,我感觉这件事并不难做,我不用费太多力气就能做好,任务的完成就在眼前。而第二种情况(每一次开始做专业课的作业的时候,都是这种情况),我总是感觉无精打采,总是找借口拖延着,迟迟不肯专心的去做事。因为,我不能马上就把它完成。我意识到一旦开始这项工作,那么接下来的一大段时间都是枯燥乏味,受到任务的束缚压迫。我要工作好久的时间,还可能遇到很多的麻烦。  这么一想,我的积极性就非常低。积极性低,那么做事的效率就越低,越来越感觉到这个任务极其的枯燥无聊。
b、因此,假如自己总是处于第一种状态,那么显然就总是能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快乐。越做事斗志和积极性越高。而且因为,每一个任务用时不长,自己也就更加愿意抓紧点滴时间来做这件事。相反,处于第二种状态,效率低,自己也做得很不快乐。而且,有了点滴时间(比如半个小时),就总是想着反正半个小时也完成不了多少任务,干脆休息休息算了。因此,时间总是抓不紧。        显然,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好太多太多。而学习这件事恰恰本来属于第二种情况,要读的课本,要做的题目都很多,做起来都很费时费力。因此,改进的办法就是要想出一个方案来进行转化,把大的任务转化成一个个小的任务。       
c、上面这些其实也是比较初浅的道理,我真正想说的就是具体怎么转化比较好。   (还是以最重要的事:专业课学习为例。)
总的来说,事情主要分为五类,第一遍读课本(主要是读概念),第二遍读课本(主要是读数学推导),读习题集,总结读过的习题,挑一些习题出来做。    我的一个总的任务是学好第四章和第五章。那么接下来,我就分类划分一下任务,每一个任务大致一个半小时能够完成。比如第一遍读课本这件事,我估计总共需要分成四个小任务(每一个小任务大致是一个半小时的任务量),每一个小的任务是第几节到第几节一一明确的定下来。做题目大致得分成十个小任务,每个小的任务两道题。等等。                任务划分好了之后,就用电脑一一列出来。打印出来。之后就可以开始真正的工作了。那么,虽然自己的总的任务是第四章,第五章这个庞然大物,但是接下来,每一次自己要面对的只是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一个轻而易举的小任务。专心致志,一鼓作气,一次性就能做完。然后,自己就体会到了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因此,不那么累,也有了很大的斗志去开始接下来的任务。整个大的任务,就将在一次次的专心致志中高效的得到完成。(15.12.3更新,16.7.25重新排版。)
~~~~~~~~~~~~~~~~提问回复~~~~~~~~~~~~~~~~~··
有知友提了一些问题,我把回答补充在这里,算是对细节的进一步说明
  一、您说的第二遍读课本,在这里是精读对吗。就是一点一点的顺下来,把定义和证明精读(不读例题)。

二、在“大量的读题目这一部分”,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呢。是做到“例题的每一个细节基本都能看懂(精读),or走马观花的看一个轮廓,积累一下最原始的解题思路呢(泛读)”?

三、到了自己做题目的阶段。您觉得一道题怎么刷是高效的。由于专业课的解题思路相当多是以前没见过的,所以一开始刷题罕有会的。这个时候怎么做能节省时间?一道题做几遍能有不错的效果?

四、因为我最近在用电动力学做这个自学的实验。请问您对电动力学的重点、如何提升电动力学的学习效率,有什么建议吗。  
回答
  1.第二遍与第一遍相比,要稍微精读。但也不必完全弄懂。a1.太复杂的东西暂且放着,不必太纠结。以后再回头看,效率会高一些。     a2.总的来说是要分成多遍读,每一遍比上次理解得更深即可。

2.看题目的话,还是应该仔细认真地比较好。a1.要把细节弄懂。因为很多细节其实很关键,细节不会题目还是做不出来。     a2.总体上来说,要多读题。但是不能一次读太多。那样消化不了。比如说可以:自己一次认真读5道题,然后去做2道。再读5道,再做两道。这样循环着来。        a3.读题是为了做题服务的。要提高水平,根本还是多做题。       a4.大学里数学物理题比较难。全都自己去想的话,没那么多时间。所以必须通过读例题来学习解题方法。

3.刷题的话,a1.因为题目确实不好做,所以一开始有必要参照着答案做。自己想一想,不会就看一下答案,然后把答案关上,再去做。要是又不会,那再看答案。循环直到会做为止。     a2.通过看答案的方式做了几道题之后,至少熟悉了同类型的题怎么做。以后遇到同类型的,应该不用答案也能做出来了。          a3.一道题做几遍,我感觉没有必要。与其这样,不如去做同类型的新题。

4.电动力学我的经验不是特别多,因为我也只是93分左右,不是特别好。而且我们当时考得比较简单,大部分都是课后习题改动一点。   a1.我看过一些电动力学的题,也尝试刷过。但效果不太好。计算量实在太大。  你可以问一下你们专业上一届的学长,看电动力学考的难不难。如果不难的话,把书上的课后习题仔细认真做完应该就好了。如果难的话,我感觉也没什么好办法。            a2.我当时主要是刷量子力学的题。量子力学的计算机不是特别大,主要是靠解题思路。这样的话,刷题提升得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admin
超级版主给TA私信

查看:3785 | 回复:2

深圳网,广东深圳市深圳人每天必上的网上家园,有市政府官方信息办及全体深圳人民共同打造的最新、最权威的资讯生活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
深圳网简介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友情链接
新手指南
内容审核
商家合作
广告合作
商家入驻
新闻合作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159 5848-3188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科苑路2号 邮箱:243943537@qq.com ICP备案号: ( 粤ICP备14026352号 )
Copyright © 2008-2020深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深圳网络技术支持中心 X3.4 版权所有:深圳市世纪商桥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