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怎么才能停止自己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复制链接]
灵落疏影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灵落疏影
1970-1-1 08:00:00 1887 2 看全部
在心理学上,“胡思乱想”其实有一个专业的术语——过虑(overthinking)。

过虑有很多种类,它潜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们简单对以下这五种常见的“胡思乱想”的情况进行分析:

【分析】
当人们对亲密关系抱有负面的核心信念,ta们可能根深蒂固地认为,“我的关系一定不会有好结局”,或是“我的宿命就是被人抛弃”。这种负面的核心信念还经常伴随着灾难化的思维模式一同出现。
因此,这些人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过度敏感。一方面,ta们很容易捕捉到关系中那些负面的信号;另一方面,ta们也很容易从悲观的角度解读这些信号,将它们看作是巨大的威胁,并联想到自己即将被抛弃的“下场”。

【分析】
对很多在人际关系中高敏感的人来说,ta们的自尊水平与关系状态是紧密贴合的——只有拥有积极的关系时,ta们才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因此,ta们对于关系中任何的不确定性感到过度恐慌。
一旦出现不确定的情况,ta们很少联想到中立的可能性,而是会立刻想到对方在生气或是自己被负面评价了,自尊水平也在这样的想象中被拉低(Yang & Girgus, 2018)。
这些人的核心信念可以用“我必须和ta们好好的”来概括。Ta们会将关系中的每一点挫折看作威胁。在这种状态下,ta们往往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总是处于过度防御的状态中。

【分析】
这些人可能是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过高的一群人。Ta们将过多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特别是缺陷、错漏处),认为身边的人也关注到了这些缺点,并因此对ta们产生了负面评价。
因为过度关注自己的错漏,这些人还很容易陷入笨拙无力的自我形象。Ta们可能认为“我没有能力应对挑战”,因此总是小心翼翼地“扫描”环境中令人焦虑的反馈。然而,越是关注负面信息,越是容易进一步验证负面的自我形象,陷入恶性循环。

【分析】
这些人极度缺乏安全感。Ta们时刻以一种警惕的目光审查环境,过度关注环境中的问题而非优势,试图提前清理好所有可能产生的“障碍”。Ta们过度防御,却往往会发现,越是想要掌控所有事,越是会感到自己对任何事都很失控。
情绪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滤镜”。正因为起始情绪是担忧、焦虑的,ta们会更多关注到环境中与之相符的负面信息。这些人以为自己是在做好万全准备,但由于ta们此时的看法和想法是脱离现实的,ta们其实根本无法清晰地思考问题、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

【分析】
当人们没有坚定且清晰的内在价值(set of values),ta们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不了解。因此,ta们只能依靠外界声音来确定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好的”,但这很不稳定。
沉浸在这种焦虑不安的“嘈杂”情绪中,ta们没办法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也就无法关注到那些对ta们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Ta们可能以为自己是在仔细斟酌每一方的利益,但实际上,ta们无法真正地共情别人,也没办法真正做到为别人着想。可以说,这些人以为自己是高敏感,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又恰恰是不够敏感的。
那么,“胡思乱想”会带给我们哪些后果呢?

首先,“胡思乱想”很可能导致——

过度思考令我们陷入无法行动的境地。我们做不出决定,也很难前行,像“瘫痪”在原地无所作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们可能害怕自己会选错路、以致在未来面对更严峻的后果,也可能总是认为前方还有更完美的方案、因此陷入无穷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我们看似是对所有可能性打开大门(open-minded),实际上,却是为自己关上了每一扇可能的大门(close-minded)。

其实,在面对选择时,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是必要且有益的。问题发生在,当我们的担忧超越了现实范畴,或是我们忽视了久久不作出决定而带来的机会损失时。此时,“过虑”本身就成为了那个令我们害怕的“更大的问题”。
其次,越是难以容忍不确定性,过于重视关系,人们反而越是容易……

这是由于,一方面,ta们将宝贵的时间花在了无谓的猜测与担忧之上,而错失了感受当下联结的机会。“胡思乱想”阻碍了ta们与对方的流畅沟通,ta们没有机会真正去认识对方。
另一方面,由于维护关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自我价值感,这些人无法真正聆听到对方的需求。看起来考虑了很多,其实根本没接收到对方的真实信息,ta们恰恰是不够敏感的。
也正是因此,ta们没办法与对方进行深层的沟通。在这样一段关系中,对方也往往会觉得自己被“抓紧”、被“绑架”,一定要给出ta所需要的反馈才可以。长此以往,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总而言之,“胡思乱想”令我们的人生更艰难(makes life harder),还会损害我们的关系。一直纠缠在这种“不放过自己”的情绪中,我们还可能受到焦虑、抑郁、成瘾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Nolen-Hoeksema, 2003)。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停止“胡思乱想”吗?



在这种积极内在形象的推动下,我们也能够学会,关注自身以及环境中更多的优势,而不止是困扰。这样,我们也就逐渐走出越想越多、总是胡思乱想的恶性循环啦~
以上,祝顺利!


“过虑”常带来焦虑的情绪,如果你也为此困扰,不妨试试我们的「焦虑平复计划」免费自助工具!通过7天,每天15分钟的练习,帮助你缓解焦虑,抚平思绪,重获身心宁静。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下载【月食】APP即可免费获取哦~


参考文献:
Gilovich, T., & Savitsky, K. (1999). The spotlight effect and 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Egocentric assessments of how we are seen by other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6), 165-168.
Nolen-Hoeksema, S. (2003). Women who think too much: How to break free of overthinking and reclaimyour life. Macmillan.
Yang, K., & Girgus, J. S. (2018).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hypersensitivity predictth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ous feedback and self-estee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5, 316-327.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谈恋爱什么时候觉得该及时止损分手了?
有哪些你只要有机会就会强烈推荐的书?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9j14xikew 发表于 1970-1-1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s9j14xikew
1970-1-1 08:30:00 看全部
把内心戏写出来。
给它构思一个故事,然后把它安排进去。
没有头绪就容易停不下来。
比如你的恐惧,担忧,焦虑,每一种情绪的对象,都有无数种发生的可能,就会越想越嗨。
沿着某种可能性,设计一个情节。假定这种可能性发生了,写出它的前因后果,和你设想中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过程。
遵循某种逻辑,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表达出来,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感到感到清晰。
可以把自己最担心发生的可能,和最希望发生的可能都写出来。
然后真实发生的事件一般会在两者的中间,两种极端的可能性都考虑过了,也在幻想和自己写的故事中体验过了。再发生中间的情况,你的接受程度就会好很多。
这个是解决胡和乱的方法。
思,想的话,其实可以通过运动来解决,身体活动开了,人的气血畅通,就容易睡着。
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有不通的地方,有痛点就容易感到刺激,然后引发思考或者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u88ff240 发表于 1970-1-1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77u88ff240
1970-1-1 09:00:00 看全部
大脑胡思乱想,可以通过心脑训练进行控制。
如果说右脑型焦虑是联想得比较多,那么左脑型焦虑就是思考得比较多,胡思乱想多一些。所以你的情况属于左脑型焦虑。
当然,善于思考爱动脑筋是好事,但是过多的想法很可能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让你焦虑,让你胡思乱想得停不下来。这就是你的左脑带来的麻烦。你不知道是自己思考的方式出了问题,还是问题出在别的地方,总之,结果就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效率非常低。
给大家举个例子:
有一位大学生朋友小刘,他准备到国外深造留学,去留学之前找到我,告诉我说:他经常思考很多,感觉脑子很累,但这些问题似乎又都是不能不想的。这个说法很模糊,所以我就让他举个例子,举个当天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他说:他和父母一起出门,打算去一家商场采购点留学要带的东西。怎么去那个商场,他和他爸妈的意见很不一致,他很不开心。他爸妈想坐公交车去,毕竟家门口就是公交车站,很方便,他呢,想打车去,一家三口人呢,路程又不远,公交车还得等呢。
这个问题,旁观的人一听就明白了,不过是打车和公交车的差别,路途很近,车费差不多,那他为什么觉得脑子累呢?所以我又问了他:打车、坐公交车,两种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吗?他回答说: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大概差 10 来分钟。
听起来,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相差 10 来分钟,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很在意,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习惯于开动脑筋,去思考哪个是最优方案,或者最佳解决方法。
小刘这种情况就是左脑型焦虑的一种。一般说来,左脑型的大脑常常容易进入思维的陷阱,出现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和倾向主要有五种:
第一种,负面、悲观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总是会失败,总是碰到不好的事,凡是都往坏的方向想。
第二种,担心倾向:总担心考试会出错,担心考试期间生病。
第三种,强迫倾向:总是花很长时间去思考问题,比如考试场景、不愉快地场景,不能停止想象疾病,书桌不整齐就会非常不开心,等等。各种想法很粘滞,在脑子里怎么也甩不掉。
第四种,追求完美的倾向:犯错了会非常羞愧,总觉得自己出了丑,对自己总是不满意,偶尔犯错很难释怀,对自己苛刻,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让自己很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查看:1887 | 回复:2

深圳网,广东深圳市深圳人每天必上的网上家园,有市政府官方信息办及全体深圳人民共同打造的最新、最权威的资讯生活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
深圳网简介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友情链接
新手指南
内容审核
商家合作
广告合作
商家入驻
新闻合作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159 5848-3188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科苑路2号 邮箱:243943537@qq.com ICP备案号: ( 粤ICP备14026352号 )
Copyright © 2008-2020深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深圳网络技术支持中心 X3.4 版权所有:深圳市世纪商桥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