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年轻一代的东北人是什么样的(思量95—00年)?

[复制链接]
westwoodsun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estwoodsun
1970-1-1 08:00:00 1515 4 看全部
本人对东北人特殊感爱好,纯南边娃一枚,想去东北读书。由于网上广泛相识的东北人都是大妈大爷级的似乎。感觉东北人都是直爽,热情,幽默。不知道年轻一代的东北人是什么样的,想相识相识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evo92 发表于 1970-1-1 0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levo92
1970-1-1 08:15:00 看全部
二更   批评里的朋侪们误会啦  我是吉林人的意思是  吉林省的人๑乛v乛๑  实在我是吉林白城的人
对不起我再增补一句  我实在是白城镇赉的 这是终极回了给各人造成的误会说歉仄
97年吉林人
嗯  不停在上学  打仗到的也就是同砚  应该说都是比力有规矩的  大概也是门生头脑吧
并不会高声的和人辩论  由于我怂
而且我以为有一个刻板印象就是以为东北人都性格特殊开朗 大嗓门  大大咧咧的
但实在我真的是一个性格内向  话少  安静的女生  和很多东北女孩儿差别  固然我这种性格的也不算少  
而且另有一个题目是口音  三省来说黑龙江吉林较轻  辽宁口音和这两个省都不一样  有本身的语调  如今感觉各人口中的东北话似乎是辽宁的比力多  固然这也和本山大叔  以及大鹏啊  林更新啊这种流传有关
我在济南上学另有同砚问我舍友  我是那里人  由于听不出来口音  哈哈哈  
总之 年轻人对东北的感情是复杂的  固然爱啊  但是面临全网地区黑 你有一百张嘴也辩不外一百万张嘴啊  而且现今的经济形势真的欠好  这对年轻人来说真的有点惆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樱花漫步※ 发表于 1970-1-1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樱花漫步※
1970-1-1 08:30:00 看全部
原来我已经不再年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樱花漫步※ 发表于 1970-1-1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樱花漫步※
1970-1-1 08:45:00 看全部
我是97年出生的哈尔滨人,固然很荣幸被约请答复这个题目,但我不得不泼一泼冷水,由于我以为有须要澄清一些外地对东北的一些误解。
不知何时起,东北人活在了段子和文章里,各人对东北人有一种格外的关注乃至是莫名其妙的喜好或讨厌。但印象,在某种水平上讲,也是一种“烙印”。我曾不止一万次地听到过外地人和外地朋侪评价哈尔滨人怎样的豪迈。好像“豪迈”已经成了哈尔滨人性格的一种标签。这使我经常陷入一种狐疑。
实在,我们对某一老师或小姐评价他们“人很诚实”时,很大概就是一种误判。风趣的是,就是“诚实人”自己,在开始的时间也并不是喜好本身被冠以“诚实人”之称呼的,只是时间久了,他们发现这一称呼对本身有诸多的益处,能起到掩护本身,美化本身,潜伏本身,以致对本身的发展、发达产生有助的结果,便才欣然地担当这一“诚实人”的称呼的,而且另有意偶然地将这一称呼光大之。这就像外地人说哈尔滨人豪迈一样,开始的时间,哈尔滨人对外地人评价的“豪迈”之说,感到有些希奇,有些捉摸不透,乃至处于探求自身豪迈特质的征采迷惑中。
说真格的,哈尔滨人的“豪迈说”,有很大水平是被本域的那些并不怎样豪迈的后人宣扬与宣传出来的——我想,地区式的精美个性“广告”也是含着某种生存与外交计谋的。


这种个性广告对性格的形成,对性格的重塑与规范,对个性的光荣感与自大感,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好比一些东北人以为南边人夺目、吝啬、挑剔、斤斤计算又煞有介事。我想,南边人并非云云大概至少不完满是如许的,这一点没有题目,但这个地区性的个性标签的威力像商品广告一样,不光具有煽惑性,而且另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权势巨子性。要知道,中国人的某些漫不经心的担当本领黑白常令人震动的。更为离谱的是,某些生存在东北的南边人,居然也受到这个标签的影响,极风趣地使本身更像标签所刻画的那种南边人。
在文艺界,经常有人痛心疾首地品评“人物的脸谱化”,盼望人物个性更丰富、更多元化一些才可信。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照旧有相称困难的。由于无论是创作者照旧观众与读者都风俗这种阅读模式与欣赏模式了,乃至构成了一种审美趋向,一种精力需求了。尤其是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黑头哇呀呀叫着一出来——肯定是豪迈义气的脚色(有点像哈尔滨人);小生文绉绉地施礼一揖,肯定是温文尔雅的象征(样子有点像古典的杭州人);小姐莲步走出来,一颦一式,蕴藉而娇媚,那固然是古典爱情的使者(样子有点像江南人);武生凌空而至,一个表态,就是好汉好汉路见不平了(颇似中原一带传统的绿林豪杰)等等。这些个性化了的人物,都一代一代,一班一班地固定下来了。固然,这是从生存到艺术化的重塑过程。但是,将这种艺术形象再还原到生存形象,就有绝大的困难了。你已经被媒体耍的团团转了,无论你是夸赞东北人的豪迈大方照旧贬损东北人的谎话失信,这些特质大概存在,又大概不存在,纵然它存在,也是东北人的一个侧面,而人性是丰饶之海,又岂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我是说,哈尔滨人的豪迈,包罗热情好客,开始的时间是从生存中走来的,而后,这个群体被人为地艺术化了,而且已无法还原到生存的原来面貌当中了。
实在,今世的哈尔滨人到了应当为汗青上的哈尔滨人的豪迈性格唱挽歌的时间了。
我想,老一辈的哈尔滨人是如许的,阳光、自大、名流,就像下面这张图刻画的(固然,文革年代出生那代不算):

哈尔滨也曾评到过最具幸福感的都会,但是冰山浮出水面的永久只有一角,降雪圈的人们,果然照旧风俗用大大咧咧粉饰不快与不安,俄罗斯人喜好在表现满不在乎时说‘mnie po figou’,对统统都唾面自干则叫做‘报废主义’。俄罗斯人夸耀他们内涵的报废主义能对抗汗青的骚乱、天气的颠簸、向导者的卑鄙……他们唯一的要求是目前有酒目前醉,由于来日诰日会比昨天更糟。这种情绪在肯定水平上影响了老哈尔滨人,这照旧一个产出了天下第一瓶啤酒,定期举行啤酒节狂欢的都会,老一辈人对已往芳华奋斗光阴的祭祀,对工作里深夜绝望的人生追忆,就如许依稀残留在深夜烧烤末了把酒当歌的笑泪发言里,得要喝到第四瓶第五瓶啤酒才气闻声。

这种不易觉察的特质在我们这一代才真正显暴露来,我想,我们这代的哈尔滨人性格中真正的底色,是难过,就像哈尔滨音乐人李健那首《三月的一整月》,讽刺的是,人们只记着了《贝加尔湖畔》的妖冶阳光,选择性地大概说刻意地忘记了《三月的一整月》的克制绝望。但那才更贴近这代哈尔滨人的色调,他们蜜意又豪放,而蜜意便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对于哈尔滨人来说,松花江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非常紧张的位置,这条江是生存在大江两旁的东北人的别一种精力故里。小说《赵一曼密斯》中写道:“纵然在那段不堪回顾的光阴里,避难后方的东大学子们也是在低声齐唱着《松花江上》,乞盼着故乡的安全。”而且,它也是某些精力流离者和孤独者以致散淡的人的精力故里。我常常看到一些人常年地厮守在江边,自晨至夜,大概散步,大概高声歌唱,大概在椅子上静坐。

许多年里,时间和这座城,和北面的江水一起逐步流向卑鄙,消灭来得忽然,来得悄无声气。在其他都会急速崛起的时间,迟钝的进步就是落伍,是啊,实在它真正的相对衰败是从08年左右开始的,之前的消耗都会转型老工业区,大跃进,文革,大下岗,高校企业南迁,国企改制都挺过来了,可08年左右国内开始民营大跃进,而东北之前大下岗和国企改制沉积的长处团体没消化干净,积弊未除,无数哈尔滨人(譬如丁香园的李每天)把企业团体迁向南边,当地民营惨不忍睹,企业也开不出足以留住人才的薪资,而一身轻的东南沿海却发展飞快。我们始终另有某些与众差别的汗青,也被悄无声气地隐藏了,好比行走在雪白雪地上赤色的摩电车,那些布拉格人无比珍视的石头道——这些文化的元素和汗青的标记。但是无论是已经消散了的摩电照旧尚还保存一部门的中华巴洛克都挽回不了地方当局的愚笨,那些引以为傲的修建没有成为战火硝烟的怀念碑,反而成片地倒在本身人的手里。每一栋房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无知将这些故事蹂躏在脚下,连同漂亮的废墟。英法联军烧毁了北京的圆明园,不肖子们推倒了本身祖上的寓所,沿江的欧式别墅拆掉盖起什么大连大商商城、玻璃幕墙的报业大厦、貌寝不堪的香格里拉旅店,富丽而卑鄙的哈尔滨大剧院……汗青久长的巴洛克式修建被镶满了玻璃叫中心商城,果戈里大街被改名为奋斗路……到我这代人开始,哈尔滨已经是一座边陲小城了,她曾有过的繁华像幻梦一样落幕,只有些许还保持着旧期间的风雅的人,他们笃信抱负主义,信赖生掷中的优美与善良,在世便只信赖在世自己……

我不知道该为东北大地无处安放本身颓丧与愤怒的残破身材而惆怅照旧为这个小城远远称不上“死里逃生”后的沉寂与渺茫而感到哀愁。但我能感受到的是,小城有小城的好,迟钝的生存节奏给我提供了充实的发呆的时间,“生命里最善良的韶光,就像是水一样豁亮,影象里总有人坐在身旁,抚摸着我枯萎的肩膀,对我说赤色不应忘记,温度不渺茫,方向不倔强。”这是黑龙江乐队丢火车的《茶底天下》,我以为这就是哈尔滨的近况,一杯茶饮到底,余下的只有苦涩。

“汗青讨厌跳跃,大的变革和经济革命都不是忽然到临的,它们肯定是颠末了全面的和恒久的预备。”美国经济史学家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中的论断,映照着哈尔滨的汗青与实际。她曾历经大起大落,几度浮沉,她有过20年从小渔村崛起为远东巨市的光辉汗青,但是另一方面,她被边沿化的速率也是惊人的,从曾经的“超一线都会”“特殊市”“直辖市”“中国最早的国际都市”到如今连一个东北地区中央都会都很难过到认可,大概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那是个收割结果并不停透支的故事,是个僵化的筹划经济体制的故事,是智慧善战、幽默大气、具有调适本领的“东北人”被党国体系所顺从的故事

关于哈工大,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是什么?​www.zhihu.com半个世纪不到,丰厚的资产已经斲丧殆尽。而更加可悲的是,哈尔滨不光被剥夺了将来,还拿走了汗青,它引以为豪的出身故事也沉没在各种汗青旧闻里。解放后的哈尔滨没有战事,我们却做了宁静时期的亡国奴,语言,笔墨,人物,名字,汗青,回想全都被剥夺,这种感觉更加绝望,风带走了时间也带走了影象中的旧时风物,失去了影象的人们的脸上看不出悲喜,曾经酿出了天下第一瓶啤酒的人们忍受着为了市场竞争已经堕落到工业啤酒条理的哈啤,1929年制作的消息影戏院谁人折衷主义洋楼(并不闻名,哈尔滨百年影戏院许多,而且这家我从没去过)的门口已经挂上了二人转的招牌,曾经的音乐之都沉溺到除了哈夏音乐会已经没什么定期举行的大型贸易音乐演出,哈夏也徐徐流于情势……作为东北全面性衰落中的一环,哈尔滨成了天下最难过到文化认同的都会之一,她现在城乡联合部一样平常的面目使得南边人乃至包罗一些州里new money都在用高傲的眼光审察着她,在汗青久长的关中和中原眼中,她更是一块可怜的荒蛮之地。多么的悲痛啊?哈尔滨人失掉了他们的名字,徐徐地作为[东北人]这种单纯为了地区黑而把152万平方公里魂魄绑定而创造出来的名词中的一部门被人提起……诚如巴伐利亚笑剧家卡尔·华伦廷所言:“从前,将来也更加优美。”“统统都已被说出来,但不是被全部人。
我不愤怒,我不停以为愤怒是很高级的情绪,真正的愤怒来自真正的悲悯,未免太过高高在上,我只是无能为力。

东北因铁路和战乱发迹,却在同一主权国家的战略重心调解中归于落寂,成为中国的中下之驷,时至本日,还没有哪个地域像东北一样会合云云多的曲解与诅咒,纵然是多年前饱受非议的河南,也没有像东北地区黑一样上升到“种族鄙视”的水平,而许多地区黑的逻辑更是弱智到不亚于“东北的鱼香肉丝TMD是甜的,就凭这点怎么大概有人对东北的经济有信心”。关内地域看东北,就像多年前洋人看中国,就连那些“赵本山”式的荧幕形象和它引发的效应也像极了当年风靡西欧的“傅满洲”。
哈尔滨的伤心不在于她如今怎样,而在于她被剥夺了将来,一部门是透支,一部门是地缘政治题目,只管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超额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她的环境非常堪忧:倒三角的年事布局、中心甩手不管的烂摊子、低廉的薪资报酬……一杯茶饮到底会是什么情形呢?污浊,苦涩,就像干涸的松花江,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后我已经好久想不起来它曾经的美了,固然它在一点点复苏,近几年江鸥的数目渐渐增多,乃至偶然江面上会出现鸳鸯,但还远远不敷,我照旧要翻找儿时的照片才气忆起它到底有多美……

有人说,松花江老了。它跑不动了,已经没有了气冲霄汉的霸道,没有了风卷残云般翻江倒海的气魄,就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它,悄悄地抖落了一身寒冰,逐步地流淌着。有人说,松花江累了。咆哮在泛滥的大水中用尽,厮杀留在了汗青的长河中,而今,只能拖着疲劳的身躯,在大地上游动……而这片地皮上新一代发展起来的孩子,就像江上三千雁,南来到处飞,他们背负本身的地皮,宛如背负着极重的十字架,正奔赴在去天下各地的路上,在他们眼里,哈尔滨又严寒又落伍,它曾经有过的共和国的宗子职位和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已经衰落和灭亡了。究竟上,老哈尔滨市民中,多数高素质的青年已移民国外,去沿海一线都会的更多,老年人则是去三亚的多。以是你会发现实在哈尔滨现在的青壮年人主力不是真哈尔滨人,但是这些移民泉源又很单一:以哈尔滨周边县城农村为主,黑龙江其他地方为辅,至于外省的就很少了,在种种众所周知的舆论造势下,南边人更是少往这边来。

2004年,澳大利亚哲学家格伦·阿尔布雷克特(Glenn Albrecht)提出了一种“身在故乡的乡愁”——乡痛(Solastalgia)——由于故土的情况被迫改变,大概文化传统发生停止(好比新一代人的头脑发生改变之后,无法再与传统的文化产生链接),以至于人们固然身处故乡,却以为和故乡的联结断裂了。故乡渐渐变得生疏,人们产生了疏离感,并由于丧失了寻回故乡的盼望而低沉。这种乡痛与思乡的差别点在于,思乡的人,心中依然有故乡的形象在慰藉他们,只管心怀乡愁,却以为本身以后还能回家,这种留恋对象的丧失只是临时的;而履历了乡痛的人,明确本身彻底失去了故土,这种丧失是永世的。后者比前者更有一种深刻的难过。
这座城曾经那么美,可我居然要通过看书和童年残破含糊的影象才知道,不是从我身边的哈尔滨人身上看到,也不是从我身上看到。旧时风物大多蒙了尘,而每个期间能拂去那些斑驳与灰尘,见到那下面的优美的人实在都不多。九十年代后才得以真正崛起的当代传媒将关外宣传的面貌全非,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下又有相称一部门涌入城区的农一、二代生齿以及千禧年后城区出生的对汗青无知的新生代模拟着前言中的宣传加快了这种病态的堕转。比衰落更可骇的是绝望,这是只有在这里生存20年的人才气感受到的末世光景。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初中英语老师,谁人顽固的老头逼迫我们背下来一大篇500词左右的自我先容,此中七成内容是在先容哈尔滨:“the central street is a famous walking street that is full of European amorous feelings and styles……”
我想起了曾经有个厦门大叔和我提及他上大学时有个哈尔滨的室友非常文艺,天天都要写诗还念给全宿舍听,他说他谁人室友总是在惦记昔日的哈尔滨,算起来那是哈尔滨刚开始衰败的时间吧,我徐徐明白了谁人人的心情。
我想起了小时间在斯大林公园看到的三五成群的大婶合唱喀秋莎,一旁的中年人高唱蒋大为的《北国之春》,可当时我讽刺他们是东北特色的老年迪斯科,驱动着轮滑鞋从他们身边奔驰而过。
如今这些人都成为回想了,可我居然才明确我错过了什么。
Melancholiefin-de-siecle(世纪末的担心)是无法自拔的。在如许的担心里,我学会了对待天下的态度,瞥见枯萎背后的盛开,盛开之中的扑灭,并为此而哀悼。
另有那些光阴里可敬又可爱的人们:俄侨后代胡泓老师为了所谓的情怀把中心商圈的房子用四五年时间去亲手计划一刀刀镌刻、开苍蝇馆子的老万对峙只做七道菜来保卫可笑的传统、网名阿莱夫的贾行家在《一席》上发表了名为《纸工厂》的演讲……这些人在固执地为那些逝去的优美招魂,但是更多人选择了脱离,嗯,也包罗我。
有人说,哈尔滨这座城,就是上一辈的自大与傲慢,这一辈的无奈和讽刺,下一辈的盼望和将来,我不置能否。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去信赖,就像沈阳作家班宇写的:“关于沉溺与坠落的时候,要记着,更要去信赖,信赖纯粹与公理,风的低语,信赖全部举措皆故意义,铁会融化在雪里,而我们终会在岸边相遇。
这个严寒的白色都会。它的积雪总是散发出金属漆的气味;它飘浮着尘土的街道,我常常一个人由此颠末;它的担心,是晚些时间盛开的紫丁香留下的。我还会吊唁,在这个都会流逝的光阴……那些痛楚、幸福和等待。另有空想,固然这险些不复存在。无论走到那里,我都确信,毫无疑问这个都会始终都会在那边。如果有一天必要脱离,我会吊唁,并在迢遥的北方到处探求它的踪迹。
我会记得炎天薄暮的江边情侣坐在雕栏上吹着夜风交头接耳,记得平展的石板路上少年踩着滑板咆哮而过,记得温柔的母亲警惕翼翼掩护着在草坪上玩耍的孩子,记得精力矍铄的老人拉动手风琴吹着萨克斯合奏《莫斯科郊野的晚上》,记得天徐徐黑了游船彩灯亮起,记得走在中心大街石砖路脚底的触感,记得雪花被北风刮到脸上生冷的冰冷,记得人生第一口烧烤被惊艳到的味蕾,记得被摔进雪地里满身陷下去的柔软,记得冰封的松花江,记得夜幕下的果戈里大街,记得公路大桥的灯火,记得男孩子的宽厚、包涵与幽默,记得女孩子的狡黠、美丽与自我。静坐在松花江畔,柔风拂面的日子,很轻易让人想起往事,纵然带着淡淡的难过……
是啊,如今的哈尔滨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座都会了,本日的哈尔滨对往来急忙的游客来说大概就是“一个看雪的地方”,他们在冰雕前照相,在索菲亚拥抱,满载着一筐照片扬长而去,可对哈尔滨人来说,她却是沉甸甸的情怀,有着多少漂亮而难过的故事,它大起大落跌荡升沉的往昔光阴又怎是那些往复急忙的游客一句“中心大街不外云云”可以概括的?假如你有缘来到这里,仅仅看它如今的样子你就无法相识它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都会。许多时间我都会想,这大概是一座哈尔滨人本身才气读懂的都会,莫是这都会诱骗了你,是你未曾发现她的漂亮。她从远处走来,曾经的难过,如今都化为幸福与绵长。
我的其他关于东北/哈尔滨的答复:
为什么东北人都直接说本身是东北人?而不提某一单独省份?​www.zhihu.com哈尔滨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修建?​www.zhihu.com非东北人是怎样对待东北菜的?​www.zhihu.com去东北观光前,可以读哪些书?​www.zhihu.com来哈尔滨旅游可带什么顺手礼?​www.zhihu.com伪满洲国的真实环境是怎样的?​www.zhihu.com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把都城定在北京?​www.zhihu.com你的故乡有没有独特的冰棍冰糕雪糕冰淇淋品牌?​www.zhihu.com作为一个南边人,我想去东北观光,但是东北这么大,哪些地方比力好玩呀?​www.zhihu.com两个未成年人冬天去东北安全吗?​www.zhihu.com怎样对待各地要求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www.zhihu.com上面有个答案放了许多关于哈尔滨的册本了,再放一些关于哈尔滨的网站:
Harbin Sound Map - 哈尔滨声音舆图​harbin.so非常美食舆图 - 美食舆图 - 深圳网博客​cmap100.blog.163.com故纸旧影哈拉滨_深圳网博客​blog.sina.com.cn谎话哈尔滨-老哈-报告一座都会的故事​imharbin.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蒹荚白雾 发表于 1970-1-1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蒹荚白雾
1970-1-1 09:00:00 看全部
98吉林的,现在在郑州上学
小时间我对故乡的熟悉,就是一座舒服的城,天天来回在学校和家,炎天楼下的烤串和冷面,冬天躺在地热的地板上吃冰糖葫芦,表面的天下听起来总是出色纷呈,爸妈出差而归,时而对南边某个都会夸赞不已,时而吐槽某地种种不适。好奇心让我当仁不让在高考全部志愿都填上了南边大学的名字,也如愿在最好的年龄来到了心中理想已久的大都会。
现在在他乡的生存已经两年,我成为了圈子中最和睦的人,熟悉了天南海北很多我敬佩的老师学长,也在付出中劳绩了很多夸赞很多交情。然而我也开始认识这里的生存方式,我吃不到冷面捞汁,借出的钱大概并不会自动还给我,宿舍睡觉不敢开门;我也渐渐相识,东北人这个名字的意义,在这个都会,他大概意味着你的酒量肯定要好一些;意味着大概不敷慎重而无法取得信托;意味着我仁义待人,却大概无法得到划一对待;意味着负面的感情不能体现,要保持积极乐观。  由于这标签上的种种属性,我积极做好了一个及格的东北人,不能丢故乡的脸。
固然,我离这个标签并不远,做到这些也简直很轻易,但我徐徐发觉了这没有须要。我看到周遭的人总是在对东北人索取,理所固然使用我们的善意,我的东北朋侪们,也大多都在顺从和包涵,表现无妨。而我的内心越来越不是滋味。在一些地方,难听逆耳的声音和诋毁的言论让我看到,东北人,大概在某些人眼中就是落伍和不堪,是低劣与罪名。以是我能明白,这里不是家,我只是个他乡人。
东北人的酒量基于酒逢知己,生动开朗基于志趣相投,仗义执言是由于你我以兄弟姐妹相待,这绝不应成为被旁人消耗的标签。自此我偶然会到深圳网上,有人黑东北的题目下反驳几句,偶然在别人以东北人大方这种来由向我索取时表现拒绝,但我越来越频仍的信赖,这并不是恒久之计。以是我决定
我要回家,回到生养我的热土,无论读研照旧工作,家才是正颠末日子的地方
话说返来,上大学去那里都没题目,趁年轻走走看看挺好的,就当一次远程观光,在这期间会一点点发展,对本身有个判定,对于在那边立室立业,故乡是永久让人布满挂念的地方
















家那麽好,从前不屑仰面的天,如今都成了奢侈,待我学成归来,我永久是松辽大地上离不开家的孩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查看:1515 | 回复:4

深圳网,广东深圳市深圳人每天必上的网上家园,有市政府官方信息办及全体深圳人民共同打造的最新、最权威的资讯生活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
深圳网简介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友情链接
新手指南
内容审核
商家合作
广告合作
商家入驻
新闻合作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159 5848-3188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科苑路2号 邮箱:243943537@qq.com ICP备案号: ( 粤ICP备14026352号 )
Copyright © 2008-2020深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深圳网络技术支持中心 X3.4 版权所有:深圳市世纪商桥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