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在三线都会的我从小就听说上海很好,身边学习好的哥哥姐姐们都去北京上海读大学了,身边治欠好的疑难杂症都送去上海治了,总之上海就是各种牛X地存在感。厥后出国留学了,在北美一呆就是10年,再厥后作为一只老海龟返国,跑过中国的不少都会,唯独上海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很“西洋”,我喜好上海,不停想去上海发展。对于深圳,2020年之前不停没去过深圳,由于对深圳无感,也没爱好去讲求
小时间(2000年从前),在我心目中深圳仅仅是个能赚到钱的地方,而已。由于我们那里许多夫役打工仔都去深圳淘金了,而读书多的都去北京上海了。等我读大学了,“北上广”一线都会的叫法盛行起来了,没有深圳的身影。等我读研究生了(2015年前后),有了“逃离北上广”的时髦说法,这个时间“逃离”都还不屑于带深圳一起玩。比及2016年以后,国内互联网经济起来了,一线都会的说法加了个“深”字,俗称“北上广深”,也就是说,在2016年从前,深圳不停照旧个二线都会,这个时间,我照旧对深圳没啥高的盼望值,而且还听说那地方没文化、没教诲、没医疗,只是听人说深圳挺有钱、挺干净的。厥后,深圳GDP在2017年凌驾广州跻身中国第三,在2018年凌驾香港,跻身亚洲第五,加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成型,这个时间感觉深圳是名副实在的一线都会了,但心目中上海照旧No.1,而且对深圳也没啥高的盼望值。直到2020年的炎天,做好了生理预备建立的我预备搬去国际化多数市上海发展,约了上海的几个口试,去之前,碰巧有深圳的朋侪约请我去深圳玩一趟,我想恰好偶然间,就去吧,于是,这是我第一次去深圳,但这一趟行程之后,我就果断取消了去上海口试的行程。
第一固然是由于深圳经济体量能带来的就业时机不比上海差。固然经济体量上海仍高于深圳,但对大部门人的奇迹发展来说,实在并无大的区别了吧,除非在某些特定范畴有极限寻求。
第二是由于来到这个都会(2020年)给我的体验已经有了些发达国家的影子(这点我只曾在上海感受到过)。别的,深圳的摩天楼比上海多得多,绿化却比苏杭地域还好,一个都会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着实惊到我了。加上天赋依山傍海的地理上风,从中心商务区(CBD)走路就能到海边吹风,坐地铁就可以去沙岸玩水,团体都会的形象和体验感比上海显着更好。别的,另有建立中的前海、后海、超等总部基地、以及罗湖红岭路修建群,深圳5-10年以后的都会城建程度会更加令人赞叹。
第三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个超等都会群。都会气力的表现不是单独的一个都会,而是都会群,粤港澳大湾区的都会群显然比长三角更风趣,而且功能性更互补,深圳处于这个1小时超等都会群的中心,从生存上讲,去广州有美食、去香港可购物、去惠州有最干净的海滩、而澳门则可充当深圳的赌场(国际上多数市肯定都是配备有赌场的,但大陆一线都会有赌场设置的仅深圳一家,而且照旧个天下级的赌城)。尤其是和香港的间隔简直就是一个都会,有点像在一个都会中心划了一条线,上面是深圳、下面是香港,深圳和香港都会面积加起来还没上海大。这个都会群在经济功能上则更锋利了,广州的商贸和交通枢纽、香港的国际金融和国际空港、澳门的度假休闲、东莞则是闻名的天下工厂,就连硅谷的idea都要到东莞才气制造制品,深圳自身则重点发展科技和金融,这种规格的都会群在天下上都稀有,这也是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唯一官宣的“大湾区”。上海周边虽有杭州、苏州、南京等强市,但这几个都会特点不显着,乃至同质化,而且重要是跟在上海这个老年老背面走,相互的互补性不强。
固然另有些别的的因素,好比:
深圳的移民文化。深圳的生齿来自于天下各地,说着差别的方言,这非常雷同我曾经呆过的美国和加拿大。移民多的地方有两个利益,一是不排外、轻易让新到者有归属感;二是一个都会的发展肯定一来于外来生齿的供血,而且每每外地人比当地人更能拼,这一条定律在全天下范围都实用。在深圳的身上我看到了当年北美大陆移民奋斗建立北美的影子。
情况质量方面是公认的比北京上海好许多,任意仰面看看蓝天就能感受到。天气方面虽是仁者见仁,有人说深圳热的时间长,有人说上海冬天冷,那就说个数据把,整年处于15-25摄氏度之间的最宜居月份,深圳有6个月,而上海只有2个月。
在将来发展潜力方面,深圳的财产布局相对上海有显着的上风(在此不做赘述,可自行科普),加上粤港澳大湾区能提供给深圳的资源,再加上深圳在生齿布局上的上风,许多经济学家断言深圳将来潜力比上海更大。
深圳是全中国最“市场化”的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先行区,是最能充实自由竞争的市场。在深圳,90%以上的企业都是私企,“关系/背景”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比中国别的任何一个都会都低。在上海,央企和地方国企占到约50%的比例。固然,央企和国企也是个不错的职业选择方向,但体制内工作的上升渠道和方式和私企照旧不太一样的,这就看个人的职业偏好了。
在医疗和教诲方面,我的感受是只要有GDP,只是题目。现在深圳在三甲医院有不少,中小学的建立也在紧锣密鼓举行中,而且雇用老师的尺度和报酬让我汗颜。我有个朋侪本硕都是985高校的,去应聘一个小学老师岗位,被告知学历没竞争力,WHAT?!小学老师而已,开顽笑吗?厥后才得知,这边的老师报酬很不错,新结业生都是20多万年薪起步,而且老师自带本身孩子的学位,导致一大波清华北大以及外洋名校的竞争者。我感觉深圳中小学教诲不是质量不可,而是数目没到位,假以时日,数目也会跟上。高校方面,2014-2016年前后这几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变,深圳连续引进了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大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高校,哈工大(深圳)也开始招收本科生了,以及深圳市开办了南边科技大学。说说南边科技大学吧,很故意思。这个学校建立才几年,我到深圳时听过这个名字,但感觉是个顶多和深圳大学差不多的学校吧,而且建立这么晚,应该还没搞出啥花样,直到近来我留意到南边科技大学的招生分数线居然和上游985高校一个程度,在天下上的排名和武汉大学差不多一个档次,我震动了,于是开始对这个学校做了些相识,确实唏嘘,感觉在深圳真是没啥不大概的,就是个创造古迹的地方。
现在中国两大国际战略:“一带一起”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在一带一起的出发点位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焦点,以是在政策上久远来说也是利好。
人生短短数十载,择一城就业、择一城生存、择一城终老,绝对是人生的大变乱,由于这将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眼界、三观、奇迹、财产、圈层、乃至子孙子女。选择一个都会有时间比选择一个国家还紧张,尤其在发展水平极不均衡的中国,都会与都会间的差距可以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大。慎重而行。
总结,深圳在财产布局(请自行科普)、生齿布局、城建程度(可以来看一看)、多数市圈(科普都市圈对一个都会的意义)、地形条件(依山傍海)、天然情况(绿化、氛围等)都优于上海是毫无争议的。至于天气等别的因素,仁者见仁了。现在上海在经济方面相对于深圳的上风仅是存量和体量的上风,将来15年有被深圳凌驾GDP的大概性。上海在高端人才布局方面仍优于深圳,这得益于上海已经当中国的一线都会100多年了,深圳才当了5年。但是近些年深圳每年入口人才的数目都比上海多,深圳的速率看电视上宣传实在没啥感觉,但来这边生存后,真实是一个个月肉眼可见的变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