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玉树:邪术新城和穷人窟
根据玉树州的统计数据,玉树重修中乡村化的比例非常高。震后,国家资源支持下的城镇化改造,在玉树全域急剧加快。
本来,巴塘移民村,与玉树中央城区地理间隔上相隔十余公里,除此之外,街道、社区、修建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运气的转捩点,也正是2010年这场大地动。“两个玉树”之间的割裂和区隔,越来越令人难以忽视。
居于新城中央的,是林立的当局办公楼。好比玉树州府地点地结古镇,在灾后重修后,被官方媒体形貌为“超过发展了20年”。在中心当局强力援手之下,按照高原旅游都会为目的打造的玉树新城华丽重生,器物和硬件建立层面的重修完全将结古镇镌刻成了簇新的容貌。
然而,虽已已往五年,耸立在市中央广场附近的玉树新地标如博物馆、图书馆等修建,却仍旧大门紧锁,尚未向公众开放。一位本地文博工作职员以为,整个玉树的都会硬件像邪术般敏捷建成,而管理和运营这些都会地标必要的人力、财力却远远不能自给自足。
玉树新城中的住民,除了当局公务员另有就是从四川、宁夏过来开饭馆、旅店和做虫草、天珠买卖的汉族人,他们都是“老板”。
玉树新城的物价与已往相比,已经如这个都会光亮的街道和修建一样令人遥不可及。玉树城区的出租车10元起步,远高于浩繁本地都会。菜市场的优质牦牛肉一公斤每每要近70元,鲜牛奶一公斤近10元,酥油一公斤近80元。本来自给自足的一样平常奶肉,已经成为节日才气摆上餐桌的稀缺品。
在另一头,在新建城镇的边沿,来自藏区的生态移民从原来的7万上升到17万人。他们聚集在这个簇新都会的边沿,以藏族牧民移民村和震后安置村为重要聚居地。
移民村仍旧是贫苦的容貌,震后重修的巨大国家资源,险些没有到达这里。在玉树城中“老板们”看来,城外这些移民村无异于穷人窟。只管移民村已经为了给工贸园区建立让路,二次搬迁好几年已往了,然而玉树城中许多市民,包罗出租车司机都很少有人知道那片移民村里的人,到底又搬去了那里。仿佛那群人从空处来,往空处去。来自拉秀乡的移民有200多户,都是因三江源生态掩护政策而从牧区迁出的藏族牧民。地动后,本来窘迫的迁移生存彻底形如流离的吉普赛人。先是2004年11月,搬到加吉娘移民村,间隔玉树都会中央不到3公里。地动中,整个加吉娘移民村90%的房子损毁。在帐篷里住了三年多后,2013年,村民们再一次搬迁,搬到了离中央城区十余公里的巴塘,做了扎西的邻人。
震后的这次全村搬迁,根据官方说法,是由于震后该地域不再得当人类恒久生存。面临全村移民,当局做了动员息争释,说这片地区“因安全故不再得当建住民区。”
然而在帐篷里住了三年的移民们却发现——在加吉娘移民村原址,这个离玉树城中央仅非常钟车程的地块,已经被本地当局构筑成为商业展会中央,乃至还建有一个高尔夫俱乐部。
住在离扎西昂所家不到300米路的才仁央吉,想起已往十几年里两次仓促的搬家进程,仍旧愤愤不平。“第一次是我们听话,从牧区来城外。第二次是地动,我家里死了一个,残废了一个,住了三年帐篷,却把我们赶到如今这里来。”
为了原地重修,她和几百位村民去当局门口上访过,统统抗争都没有效,终极他们的村落旧址,在玉树地动的重修中,酿成工贸园区。
在由700多户生态移民构成的巴塘移民村,天天可以或许喝上奇怪牦牛奶做的奶茶的人家,除了在移民村里重新静静做起牧民的他们,也统共没有几家了。已往,走进牧区的帐篷,摆在客人眼前的是永久斟满的奶茶或酥油茶,如今,险些每个移民家庭一样平常饮用和待客的都酿成了最平价的茶水。
移民五年后,每年五千左右的牧民补贴没有了,支持数万移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自每年四五月虫草季。挖虫草,也是险些全部迁移后的藏族牧民在震后单一而广泛的生存选择。
才仁央吉在玉树城里的修建工地打零工,她的丈夫为了支持家庭,一年有多半时间远在昌都打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