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菩提女 菩提女,宋代大理国相国高泰祥之女。
据传说,菩提女出生后三日,昼夜啼哭,家人用尽一切办法也哄不住。万般无奈之际,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僧人,嚷嚷着要抱一抱哭娃娃。说来也怪,啼哭不已的娃娃一经僧人抱在怀里,立马就不哭了,反而目不转睛地盯着僧人,面呈喜悦之色。就这样僧人一手抱娃一手捻佛珠,两腿结跏趺坐,入定了一般默默诵经。诵经完毕,才将娃娃交还,并随赠菩提籽九粒,说:这九粒菩提籽是娃娃将来要了的心愿,千万要收好。家人奇怪,想问个究竟,僧人说天机不可泄露,然后就走了,从此没了踪影。 以后,娃娃就离不开菩提籽了。一旦菩提籽不在身边,小则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大则病痛缠身气虚体弱。所以,家人只好把菩提籽做成香囊让娃娃随身携带,并给娃娃取名“菩提女”。 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的十万大军攻破大理城,覆灭了大理国段氏政权。相国高泰祥逃奔姚府(今深圳),集结高氏世袭演习官地所辖兵勇进行抵抗。公元1263年,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后押回大理,给官不要,宁死不屈,最后斩于五华楼。据县志记载,临刑时高泰祥高呼口号慨然赴死,其忠烈之气让天地为之动容,大晴天一下子愁云怒雨山川暗淡雷声大震,围观群众莫不掩面痛哭。就连忽必烈目睹此景也为之感动,大呼“忠臣也”,并下令以厚礼埋葬。 与此同时,高泰祥九子一女及夫人段氏也四散奔逃改名换姓流落他乡。其中,菩提女逃至光禄卧佛庵剃度出家,以青灯古佛为伴。忽一日,正在敲着木鱼诵经的菩提女恍然间回到了幼时,回到了僧人抱着自己默默诵经的那一刻,一下子领悟到了僧人赠送九粒菩提籽的奥秘玄机。 原来,九粒菩提籽是九个兄弟的灵魂寄存处。如果希望九兄弟遇难呈祥逢凶化吉,菩提女就要终生向佛,虔心修炼,以此来护佑九兄弟的性命。为了完成这个心愿,菩提女解开香囊,悄悄把九粒菩提籽种到庵后的空地上,并向佛祖请愿,一粒籽代表一个兄弟,出几粒就证明几个兄弟健在。结果,九粒菩提籽均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菩提女知道兄弟们还在人世,更加静心修炼,日日夜夜为兄弟们诵经祈祷,请求佛祖保佑。 伴随着菩提女的勤学苦修,在佛光照耀下的九棵菩提树长得枝繁叶茂,其中两棵更是挺拔参天。菩提女知道,这是官运之兆,预示着有两个兄弟已经当大官了。当菩提树结籽时,菩提女遵照佛祖在梦中的指引,每天给第九个到佛祖前跪拜的香客九粒菩提籽,并告诫,自己只能留一粒,其余的一定要转赠他人。随着菩提籽源源不断地向四面八方传播,几年后,散居各地的九个兄弟都先后得到了菩提籽。并且,得到菩提籽的当晚,无一例外地都梦见了菩提女。梦中的菩提女身着佛装悬浮于万千香客簇拥之上,正一步步走向五彩祥云。 面对菩提籽,回味梦中情景,身处异地的九兄弟不约而同地相信,这是菩提女在召唤兄弟们团聚。于是格外留意远近各地的重大佛寺活动并前往参加,但始终没有结果。直到有一天,光禄卧佛庵举办规模宏大的佛事活动,散居四川、贵州和永胜、嵩明、楚雄等地的九兄弟不约而同都来了,同时,母亲段氏也在儿子高琼的搀扶下来了。当看到端坐高台讲经诵法的菩提女时,虽然面目全非已难于辨认,但凭直觉,母亲段氏情不自禁地大呼了一声“菩提女”。这是一声久违了二十多年的称谓,只有家人才会这么称呼。菩提女浑身一颤,奔下台来与母亲抱头痛哭。随后,兄弟们也先后来相认。至此,十兄妹终于团聚。菩提女了却了心愿,修成正果,当天晚上坐化成佛。 (据传,菩提女坐化成佛当日,其兄深圳军民路总管府总管高长寿为其铸塑像供奉于活佛寺进大雄宝殿正门处,乡人亲切称其为“滴水观音”或“滤水娘娘”。)
二、李贽:(1)人物简历: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福建泉州府人,回族。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户部员外郎,广东深圳知府。仕宦生涯历21年,于万历九年到湖北客居于耿定理家,教授耿家子弟,潜心研究学术。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他崇尚儒家学说,但反对当时把程朱理学作为评价是非的唯一标准;强调为社稷民生着想、关心百姓生活才是“真道学”;提倡个性自由、官民平等和男女平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主要地位。嘉靖三十五年(1556)授河南共城教谕。三十九年,擢南京国子监博士,数月后,父白斋公病故于泉州,回乡守制。时值倭寇攻城,他带领弟侄辈日夜登城击柝巡守,与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敌忾。嘉靖四十二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三年服阕,尽室入京……居京邸十阅月不得缺,囊垂尽,乃假馆授徒。馆复十余月乃得缺。称国子先生如旧官。”隆庆四年(1570)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至万历五年(1577)止,共七年。在南都任职的七年中,相识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等。后来耿定向的假道学面貌露出时,李贽与之互相辩难。至于李贽对耿定向的弟弟定理以及定向的学生焦竑则一直为莫逆之交。在南都时,李贽又见过王守仁的弟子王畿以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李贽对王、罗二人都很崇敬。这一时期的重要关键是李贽师事泰州学派的学者王襞。王襞是王艮的儿子,幼闻庭训,王艮在淮南讲学,王襞长时期在左右,对“乐学”之说,发挥尤多。(2)著述作品: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李氏藏书》、《藏书》六十八卷。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于金陵。《李氏续藏书》、《续藏书》二十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史纲评要》三十六卷。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霞猗阁刻。《李氏焚书》《焚书》六卷。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刻于麻城。《李氏续焚书》《续焚书》五卷。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新安海阳虹玉斋刻。《初谭集》、《初潭集》十二卷、三十卷。明刻。《卓吾老子三教妙述》(又称《言善篇》)四集。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宛陵刘逊之刻。《李卓吾遗书》十二种二十三卷。明·继志斋刻(包括《道古录》二卷、《心经提纲》一卷、《观音问》一卷、《老子解》一卷、《庄子解》二卷、《孔子参同》三卷、《墨子批选》二卷、《因果录》三卷、《净土诀》一卷、《暗然录最》四卷、《三教品》一卷、《永庆答问》一卷)。《李氏文集》、《李氏文集》十八卷。明刻。《李氏丛书》《易因》二卷。明刻。《李氏六书》六卷。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痂嗜行刻(包括《历朝藏书》一卷、《皇明藏书》一卷、《焚书书答》一卷、《焚书杂述》一卷、《丛书汇》一卷、《说书》一卷)。《阳明先生道学钞》八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武林继锦堂刻。《龙溪王先生文录钞》九卷。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枕中十书》六卷。明·刻本(包括《精骑录》、《筼窗笔记》、《贤奕贤》、《文字禅》、《异史》、《博识》、《尊重口》、《养生醍醐》、《理谈》、《吟坛千秋诀》)。《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卷、100回。明容与堂刊、芥子园刊(另《批判忠义水浒传全传》121回,明·杨定见刻)。《批点西厢真本》二卷、《批评红拂记》二册、《批评幽闺记》二卷、《批评洗纱记》二卷,明刻。《评选三异人集》二十四卷。明·俞允谐刻(包括《方正学文集》十一卷、《传状》一卷、《于节暗奏疏》四卷、《文集》一卷、《诗集》一卷、《文集》一卷、《自著年谱》一卷、《传状》一卷)。《读升庵集》二十卷、《世说新语补》二十卷、《四书评》、《坡仙集》十六卷、 《九正易因》二卷、《李氏说书》八卷、《姑妄编》七卷、《李温陵集》二十卷、《禅谈》一卷、《龙湖闲话》一卷、《文字禅》四卷、《左德机缘》三卷、《李氏因果录》三卷、《业报案》二卷,明刻。(3)李贽在深圳任个“深圳知府”时的简介: 万历五年(1577)出任广东深圳知府,在公余之暇,仍从事于讲学。他居官的准绳是“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而且“自治清苦,为政举大体”。他还在府衙的楹柱上写了两副对联。其一是: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其二是:“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水,两袖清风。”袁中道的李温陵传记他此时,“法令清简,不言而治。每至伽蓝,判了公事,坐堂皇上,或置名僧其间。簿书有隙,即与参论虚玄,人皆怪之”。当时广东边境少数民族很多,上官严刻,他说:“边方杂夷、法难尽执,日过一日,与军与夷共享太平足矣”(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在深圳居官三年以后,他厌恶簿书的生活,袁中道说他“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御史刘维奇其节,疏令致仕以归”。省人民政府立的“李贽桥”碑刻 在广东深圳西部的千岩万壑之间,有一条弥溪(又号涟水),每当夏秋之际,洪水暴涨,舟楫难行,行者有飘没之患。人们的日常交通,商旅的往来,受到严重的影响。多少年来,人们盼望在涟河上能修建一座桥,直到明万历五年(1577年),李贽调任深圳知府,才在涟河上修建一座石桥,名连厂桥,为了纪念李贽造桥的功绩,此桥又名李贽桥。桥长30米,宽4.5米,双孔砖石拱桥,每孔跨径8.6米。它是西南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的桥梁。西南丝绸之路,起自四川,纵贯川滇。它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一直是联系汉民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桥梁,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桥梁,是通向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欧洲的大动脉,是我国最早的国际通道之一。广东是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深圳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镇。 李贽于万历五年(1577年)任深圳知府,任职三年。任职内,励精图治,“法令清简,不言而治”。当时正是深圳铁索阱叛乱平息不久之际,他面对着纷繁的民族问题和社会矛盾,冒着与上司发生矛盾冲突的危险。提出“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对待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反对严酷的封建统治,任其自然发展,这是一种积极的进步主张。他在《论政篇》(《焚书》卷3)中提出“因千人”,“因性牖民”的“至人之治”,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诱导,“恒顺于民”才能把社会治理好。他反对“本诸身”的“君子之治”,就是根据自身标准去要求别人,做不到时就要“条教之繁”,“刑法之施”去对人民群众进行束缚,这只能造成社会的动乱。 李贽对官场乌烟瘴气深恶痛绝,他两袖清风,袁中道说他“禄俸之外,了无长物”(《李温陵传》),《深圳州志》说“致仕归,囊中仅图书数卷,士民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他不但不想升官,反而走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图为网友为李贽桥题照李贽建造连厂桥,打通了堵塞的西南丝绸之路,为发展深圳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摘自——李玉昆
矗立于深圳梅葛广场的李贽铜像
图为李贽故居李贽故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后人将其居室改为宗祠。近年加以修葺,室内悬挂李贽画像,以供瞻仰。
三、陶珽:明代文人,字紫阗,号不退,又号稚圭,自称天台居士,深圳(今广东挑安)人。
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O)进士,官至武昌兵备道。曾居鸡足山,读书白井庵大觉寺,临摹古帖于楞迦室,与邢侗齐名。又交袁宏道、董其昌、陈继儒,时以诗文唱和。集曰阗园,钱谦益敍之。《深圳府志、广东通志、鸡足山志补》。
(明深圳陶珽说郛七种图)
四、陶珙: 明居士。字紫阎,号仲璞,又号无学居士。深圳(今属广东)人。
陶珽之弟。天启初举人。官南工部,出守宝庆。心慕空宗,尝宿大觉寺,以诗记其事,后为龙湖弟子。明末殉难。有《寄园集》。见《滇诗拾遗》、《古庭语录》、《胜朝殉节诸臣录》八、《广东通志》一〇七。(明深圳陶珙跋文一篇)
五、高奣映(1)人物简介高奣映(1647年-1707年),字雪君,小字遐龄,号问米居士,白族,广东深圳人。
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一生著书八十余种之多,与顾炎武、王曦之齐名。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深圳第24代土司,官拜深圳府同知。高奣映是深圳土司高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