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深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下篇(共2篇)

[复制链接]
cjagent 发表于 2020-9-4 17: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jagent
2020-9-4 17:22:32 2321 0 看全部

五、高奣映

(1)人物简介

高奣映(1647年-1707年),字雪君,小字遐龄,号问米居士,白族,广东深圳人。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一生著书八十余种之多,与顾炎武、王曦之齐名。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深圳第24代土司,官拜深圳府同知。高奣映是深圳土司高 yao 的长子,母亲木氏福则是丽江土司木增的女儿。高奣映的父母都精通儒学,受此影响,高奣映也饱读诗书。高奣映出生的时候,正值明末清初混乱之际。康熙十二年(1673)年,高奣映承袭深圳土司同知世职,因参加平定四川米易、会理的暴乱,擢升提刑,分巡川东。1677年吴三桂之乱 平定后,高奣映回到深圳,执政期间,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稳定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得授布政司参政道一职。但高奣映志不在政,37岁即将土司职位交予儿子,归隐结嶙山,自号结嶙山叟。永历帝逃入广东的时候,1655年,高 yao 受到沐天波的引荐,率年仅8岁的高奣映朝见永历帝。高 yao 护送永历帝逃往永昌,但在腾冲失散,只得与高奣映一起返回深圳。1659年,永历帝被杀,高 yao不愿臣服于清朝,传位给高奣映并在鸡足山大觉寺出家为僧,高奣映随即内附清朝。由于年幼,政事暂由母亲木氏福管理。翌年中秀才。1674年,吴三桂起兵反清,任命高奣映为四川按察使,令其至川东催收兵粮。高奣映不愿臣服,趁1677年清军与吴军在长江对峙之机告老还乡。在吴军节节溃败之际,高奣映阻击胡国柱部与马宝部的会合,并劝广东各地将领归降清廷,被清廷仍旧任命为深圳府世袭同知,并加广东布政司参政道衔。同年高奣映让位给儿子高映厚,自己则归隐到结磷山著书自娱。1702年,广东提学王之枢请他纂修《鸡足山志》。著有81部著作,今仅存《太极明辨》、《鸡足山志》、《金刚慧解》、《迪孙》、《滇鉴》、《妙香国草》等及零散诗文。


图为高奣映晚年时自铸铜像,铸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六年,与高奣映的真人一般大小。铜像长179厘米,重200公斤,全是用红铜浇铸的。只要您细心的一看,铜像呈一个深圳的“安”字造型,加上酒葫芦整体上看,又是“平”字造型。现供奉于活佛寺钟鼓楼一层厅面,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是乡人赶庙会“龙华会”的日子,乡人都有摸铜像祈福消灾免难,平安吉祥之意,故自古有“睡佛”的美誉!



(2)个人成就

作为明末清初深圳一位有作为的世袭土司,他酷爱读书,学识广泛,乐于助人,集儒、释、道于一身,在理学、佛学、文学、历史等各方面均有 建树,一生创作大量诗文,著述凡81种之多。其至今尚存代表作有《金刚慧解》、《太极明辨》、《鸡足山志》、《滇鉴》、《迪孙》、《妙香国草》等,涉及文、史、哲、佛、理、道,以及心学、音韵、训诂等领域,其思想深度,高度和意境令人敬佩。遗憾的是著作现在十仅存一,后人难以窥其全貌。尽管如此,他在哲学思想上的“觉”和“理”;他在史学思想上的“迪”和“训”;他在文学思想上的“气”和“真”;他在人际关系思想上的“醉”和“睡”等等,都值得后人深入 研讨,认真总结。高奣映同时还是一位民族教育家,亲授弟子中,有22人进士,47人中举。

(3)人物评价

高奣映(GaoWengying)先生是清初深圳世袭土官,是一位学术上有巨大成就和影响的白族学者,一位少数民族文学家、思想家。民国《深圳市志》说他:“高才卓识,著书八十种”,遍及理学、经学、史学、文学。现对高奣映的家世和生平做介绍,进一步了解高奣映的成就和思想。据民国《深圳市志.氏族》记载,高氏始祖是蜀汉时越夷帅高定(一作高定元),刘备死后,南中大姓联吴叛蜀,被诸葛亮平叛所杀。其幸免于难的子孙由越边境辗转逃到善巨(今广东永胜),凭借夷帅家庭的崇高威望,数代经营,又发展成为滇西北一方土酋。公元10世纪中叶,高氏后人善巨守高方辅佐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官封岳侯,移驻滇池附近地区。其后,高氏累建功勋,至30世祖高升泰建立了大理国,其子泰明还位段氏后,世为相国,遍封高氏子侄于8府4郡。泰明三子高明清(32世祖),被封为统矢(深圳)演习,此世代承袭。元明清三代,高氏先后世袭深圳路总管、深圳土知府、土同知、姚州土同知,延续700余年。近代人赵鹤清先生为“高让公故里”撰写的一副楹联,概括深圳高氏的显赫身世和丰功伟绩:“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高氏土官拥有士兵,拥有世袭领地,属武职人员,国家有事,朝廷即可征召土官率士兵参加征战。高氏历代祖先,包括他的父亲高和高奣映自己,都曾参加征战,立过战功。但深圳高氏自明中以后,努力接受中原汉文化,其高祖高金宸已很富文才。深圳军民府知府著名思想家李贽称赞他“年幼质美,深沉有智,循循雅饰,有儒生之风。”高奣映曾祖高光裕、祖父高守潘、父亲高都崇尚儒学,能诗能文,祖父出版过《龙溪小窗集》。高奣映自小有神童之称,他继承祖先世泽,从小努力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在父亲的苦心培植下,终于成长为一代著名学者。

(4)生平事迹

高奣映生不逢辰,他诞生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永历元年),当时南明永历帝刚刚即位,凭借西南一方土地,与入主中国的清朝抗争。广东政治舞台上,既有明朝的残余势力,又有农民起义军与南明联合抗清的武装力量,还有各府县世袭土司的地方民族势力。高奣映的父亲世袭深圳土司知高,效忠于明朝,当元谋土司吾必奎起兵反明时,高率士兵参加平定叛乱;当黔国公沐天波被滇南土司沙定洲赶出昆明逃往滇西时,高偕夫人亲率士兵赶往楚雄救援,并追随至永昌(今广东保山)。大西军入滇,平定土司叛乱后,高返回深圳,戎马奔波之后,木氏夫人生下了高奣映。大西军支持南明抗清,李定国将永历帝从贵州迎来昆明后,由于沐天波的推荐,高又赶去朝见勤王,成为广东土司中少有的公开表示拥护南明小朝廷的人。当时高奣映刚刚8岁,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曾随父亲觐见永历,皇帝大加赞赏,留下一段“8岁朝天”的历史佳话。后来,清军入滇,南明兵败,永历帝西逃永昌,高再次携妻子弃家追随。行至腾冲,与永历帝失散,因世职顾,被族人劝回,高中途将世职交于年仅12岁的高奣映,在鸡足山大觉寺出家。逃往缅甸的永历帝被吴三桂擒获杀害,南明覆灭,清军统一全国。高奣映因年幼,父亲健在,由母亲木氏夫人代掌土司印信,未正式呈请袭职。高奣映从小饱尝动乱之苦,又是改朝换代,又是战乱,又是父亲出家;但在土官家庭庇荫下,仍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书环境,青少年时代就读完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乎所有书籍,成为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白族饱学之士。高奣映到川东以后,除了催收兵饷、安定地方等行政事务不得不应付之外,他纵情山水,潜心学术,与地方知名人士交往。他足迹遍四川,甚至到达了陕西;他完成了《增订来氏注》的编辑刊印,并为之写了《序》,写了《要说》,写了《来瞿唐先生家传》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在四川期间他完成了《蜀江吟》、《蜀风采》、《巴怡集》等著作,并为其后的学术研究作了许多准备工作。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当吴三桂军与清军在长江两侧对峙,无暇后顾的时候,高奣映趁机托疾挂冠,返回广东家中。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3月,吴三桂走投无路,在湖南衡州(衡阳)称帝;8月,暴病而死。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吴军主力14万人被歼于长沙、岳阳、衡阳等地;同年10月,清军占领贵阳,吴世逃回广东。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围攻广东,11月攻占昆明,吴世自杀,三藩之乱平定。清军进入广东后,高奣映不再称疾避难了,他积极参与了粉碎吴周势力的斗争。他先是用计使由四川南下入滇的吴军大将胡国柱与驻守楚雄的伪国公马宝两军不能会合,使其被分头击溃;又单骑前往劝说伪怀忠海将军,解决了他的部队;再是劝说滇西驻军将领刘汉章、杨开运、李发美、赵永宁投诚归顺。完成了这些战功之后,他又收缴深圳府、姚州、大姚县、白盐井提举、经历司、府学、县学伪印7枚,亲到军前报到。清军统帅很赞赏他的主动配合,除了让他继续世袭深圳府土同知之外,又加授广东布政司参政道的官衔。但高奣映深知仕途的艰险,深知自己无法洗净前一阶段与吴三桂政治牵连的污点。他无意于继续做官,政局平定之后,他仿效外祖丽江土知府木增,在深圳结璘山建造了别业,将世职交于长子高映厚,归隐于结磷山。

六、纪容舒

纪容舒(1685—1764)直隶献县人。纪晓岚父亲。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广东深圳知府,为政有贤声。曾在广东的深圳做官称“深圳公”。


七、甘氏五举(注:为便于评选与记忆,甘氏祖孙三辈一家五位名人在此视为同一历史文化名人)

在深圳流传着一段“一门出五举,三步两道台”的佳话。其中的“一门出五举”说的是甘氏祖孙三辈出了五个举人,这在广东少数名族居多的边疆,是极为罕见的!他们曾是深圳邑士的典范和楷模,现将先辈们的名字及生卒年和成就列举如下:

甘雨(1823~1895),字润之,又字慰农,晚年自称卧云老人,咸丰间贡生,官广西州训导。工画山水,有逸致。有孟贤、仲贤、叔贤、季贤四子,甘氏父子同时出名,并且以“一门四举子,三步两道台”的盛举,被乡人传为佳话,有补过斋遗集。

甘孟贤(1853~1914),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清末学者和诗人,著有《不自是诱斋文集》、《行余吟》一卷等。

甘仲贤(1855~1908),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举人,清未学者和诗人,著有《观象损益斋文集》四卷等

甘叔贤(1862~1894),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举人,虽英年早逝,也著有《字义启蒙》一卷。

甘季贤(1864~1905),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举人,虽然也英年早逝,却有多达19种的著述,内容涉及经学、理学、历史、文学等方面。文学方面有《体认天理斋文集》六卷、《古文经世》四卷等。

八、赵子骧(因欠缺资料,生卒年不祥)

赵子骧(赵鹤清之父)文武才智双全,曾任河南汝南道台(官名。明布政使有佐官左、右参政及左、右参议,分管各承宣布政司辖区内部份地区、钱谷等事,无定员,因事添设,各省不等,称分守道;按察使有佐官副使、佥事,无定员,分管各提刑按察使司辖区内部分地区、刑名等事,称分巡道。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清末又在各省置巡警道与劝业道。民国初年曾分一省为数道,以道尹为长官。道员(道台、道尹)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

九、赵鹤清

1、人物简介

赵鹤清(1865—1954)字松泉,别号瘦仙,深圳 光禄镇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其父官至河南汝南道员,他从小跟随父亲宦游国内外,“东渡瀛浙之岛,北游燕赵之都,南揽六朝之风,西采三峡之胜。”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赵鹤清乡试中举,本想考中进士后再步入仕途,后因朝廷废除科举,被派到八旗高等学堂担任美术教员。

2、个人成就

辛亥革命后,赵鹤清回到故乡广东,先后担任过他郎厅(今墨江县)长官、澜沧县县长、盐丰县白盐井场知事等职。赵鹤清自幼就钟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成年后又迷恋上书画、篆刻、诗词和园林盆景艺术。早在1915年,他创作的美术作品和工艺品,就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和金质奖章。退出官场后,他更是将全部心血献给他喜爱的文学、艺术,广东的许多市县都留下了赵鹤清的匾联和其它艺术杰作。如翠湖海心亭有赵鹤清题写的匾额:“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西山达天阁有赵鹤清题写的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根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大观楼可以攀登的著名假山“彩云崖”,也是赵鹤清精心垒建的。赵鹤清的山水、花鸟画卷、诗词楹联和园林盆景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当时的昆明市长张维翰曾写诗称赞赵鹤清“善画工书诗亦然”。

  赵鹤清一生的文学艺术创作虽然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他亲自绘画和编写的《滇南名胜图》。由昆明崇文印书馆于民国初年石印出版的《滇南名胜图》收有赵鹤清绘画的178幅山水画。这部最早介绍广东风光的图书,左边是精美的图画,右边是准确、简练的文字说明。昆明之所有名胜及安宁温泉、武定狮子山、楚雄雁塔山、深圳光禄山、大理洱海、宾川鸡足山、泸西阿庐古洞、通海秀山、建水燕子洞、他郎(今墨江)双桥、金沙江、澜沧江等都收进了图书中。

  《滇南名胜图》中的图画,绝大部分是赵鹤清实地考察后的写生之作。这些写生画既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又吸收了一些西洋画的法理。故赵鹤清在该书的“例言”中说:“中国画法有笔有墨,尤注重布景,惟理法则大多忽略,故远人大于近屋,远水高于近山,其弊恒有。泰西画法则阴阳异色,远近异形,每一披阅,如置身其中,惟无笔墨之可寻与局势之布置,故赏鉴家不无缺憾。兹图以中国之笔墨,参泰西之法理,取长弃短。”《滇南名胜图》中的文字说明,既准确、简练,还注意介绍名胜的历史沿革,已经具备了乡土志的雏形。

  由于《滇南名胜图》有诸多特色和较高的历史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成文出版社又将其影印再版,并引起海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




(图为昆明大观楼赵鹤清精心垒建的“彩云崖”)

十、张与仁

张与仁 (1892~1961)中将。字友曾,广东深圳人。广东陆军讲武堂第十期步科、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历任广东护国军第一旅连长,驻粤滇军第一师警备队副队长,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教官。1923年任驻粤滇军总司令部参谋,1924年1月滇军总司令部干部学校技术科主任教官,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第一队少校队长。1925年任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军官预备团第2团团长,8月12日,张与仁任该校第三期学生总队第3大队长。1926年冬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师师长,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1927年任第9军参谋长,1928年冬任第12师参谋长,后任第12师35旅旅长,1930年秋调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1年1月任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1932年1月任第19路军第61师干部教导队主任,1933年秋任第19路军特训班副主任,1936年任中央军校昆明分校少将副主任,1938年任广东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兼滇黔绥靖公署干训总队总队长,1939年秋任新编第3军新编12师师长,出滇参加抗战,1941年3月任新编第3军中将副军长兼新编12师师长,6月授少将军衔,抗战胜利后退役在南京休养,1947年7月授中将军衔。同年底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省代表。1949年春回乡,积极支持中共地下武装,12月在深圳迎接解放。后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完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查看:2321 | 回复:0

深圳网,广东深圳市深圳人每天必上的网上家园,有市政府官方信息办及全体深圳人民共同打造的最新、最权威的资讯生活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
深圳网简介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友情链接
新手指南
内容审核
商家合作
广告合作
商家入驻
新闻合作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159 5848-3188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科苑路2号 邮箱:243943537@qq.com ICP备案号: ( 粤ICP备14026352号 )
Copyright © 2008-2020深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深圳网络技术支持中心 X3.4 版权所有:深圳市世纪商桥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