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来年前,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大二的时间,发生了一桩悲剧。
香港科大有个本地去的博士自尽了。
传言沸沸扬扬的,有说导师直接把论文扔他身上,说“你做的都是垃圾”。
不知真假。
然后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是某报记者,在本地生门生会网站上看到我的接洽方式,聊聊。
一开始都很正常,问了问我来香港适不顺应,来之前会不会粤语,来香港有没有和当地香港同砚出去唱K。
我固然也就正常谈天,说是啊,刚来是不太顺应,你们粤语真的很难学,唱K少一点,和本地来的有共同语言朋侪玩的多。
她忽然话锋一转:
你们这些本地生,粤语都不会,为什么都不提前做预备?
融不入香港社会,固然就有生理题目。
天天混本地人的小圈子,怎么融入香港社会?
哟,那我都知道她稿子要怎么写了。
就你们不顺应,死了是该死呗。
我问:那么叨教,融入香港社会的尺度是什么?
她说:粤语总要会说吧?要常常和当地人出去玩好比唱唱歌吧?
我问:教我宏观经济学的传授段樵传授,之前是团结国地区发展中央顾问,他是个台湾人,来港多年,一口国语,不会说粤语。从没听说他跟当地人出去唱歌,他有没有融入香港社会?
她没语言。
我问:本地也有高校在香港招生,香港同砚前往四川大学就读,好像也不会说四川话,那是不是去了也无法融入四川?
她说:四川话是方言。
我说:好,那去东京互换,许多香港同砚并不会日语,也只是会英语,他们去了是不是也该死失事儿?
以及,你既然以为高校存在门生难以融入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学校应该做点什么?
好比,我们中文大学,就开了粤语课,修正式的学分。上完了就算说的欠好,听总没题目。
我们本科生开学前有两个星期的迎新营,带着各人吃吃喝喝搞运动,办银行卡开门生证,上英文课,顺应情况,这个遍及开了,能不能有资助?
她不太满足,不想跟我说。
问:本日劳绩很大,你有没有其他同砚乐意担当采访。
我其时辩说队有位队友,太能杠了,不分场所所在。
有次角逐完评委正忙着评角逐,主理方拖时间,可以观众互动发表意见。他是观众,站起来硬当着评委面说我们本身队友有几个典故用错了。我们烦死他了。
我把这位队友电话给了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