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待了4年多,快5年了,奔3的当口,估摸着自己快要离开深圳了。
在深圳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
去深圳,不像是去到一个城市安家,更像是你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一座叫深圳的大学。从大一时懵懵懂懂,到后来你也成了一根老油条,最后像大多数人一样从这里毕业,去往新的旅程,只有那极少数人,最后留在了学校,成为了学校的一部分。
刚开始时你只是一个新入学的大一新生,你周围都是来深圳几年的、对工作轻车熟路的大佬,嘴里时不时冒出几句职场白领“黑话”,你觉得他们很NB。
渐渐地,你获得了一些成长,能力上有所提升,工资也比那些留在家乡的同学高不少。你发现身边开始出现一些刚来深圳的小菜鸟,你会跟他们传授你的经验、经历,你意识到你也慢慢成为当初自己仰望到那些“大佬”
再后来你发现周围比你年纪大的人越来越少,周围不断涌现着年轻人的面孔。当你无意中听到别人谈论“93年的啊,原来你这么大啊”,让你这个91年的忽然想退出群聊。。
你看着不断的人来人往,当初你以为的那些“大佬”,早已离开深圳,回老家或者离老家近的二三线城市安家立业了,开始过一种新的生活了。而更多地年轻人则像潮水一样涌入深圳,你被后浪们推着,一时不知所措。
深圳让人留恋的地方很多——包容性好,在这里你不用担心被排外;环境好,夏天不至于太热,冬天也不至于太冷,空气清新,碧海蓝天;彼此靠能力说话,不用想着搞关系用手段;政府部门效率高,办事方便等等
但很难否认的一点是,在深圳你很难有归属感。
在深圳待久了,这种“待着”,实际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你也忘了为什么要待在深圳。
在深圳其实没有大家说得压力大和快节奏,其实在我看来,你想在深圳当一个混子,也绝对是可以的,我也见过不少人是这样的,在一家相对稳定的公司当一个螺丝钉,除了每天上下班一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能说得上难,其余的事都不值一提。
在我看来,很多人都活成了这样,不是因为失去了梦想的激情变得咸鱼,而是大多数人的天赋、努力和起点就只有这样,你能改变的事情确实不多。
一个人20岁时看到的世界和30岁时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20岁的你也许踌躇满志,未来像一张白纸,你可以在纸上画下绚烂的作品;30岁时,你眼中只剩下一地鸡毛,和一张被涂得七零八落的废纸。
30岁是一个节点,有些事,20岁的你觉得可以以后再考虑,而30岁就是当初以为的“以后”了。结不结婚是一个你不得不考虑的重要事件,且不说在深圳找不找得到对象,即便找得到对象,买房也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那种自以为是的安乐,不过是在走钢丝罢了。
相同的岗位,深圳的工资在四个超一线城市里,也只比广州高,但房价却比广州至少高一倍。良好的城市环境和高效的政府背后是夸张的房价。房价是一种淘汰机制,把万里挑一的人才留下来,其余9999人从哪来回哪去。
还有一个节点,也差不多是30岁左右。众所周知,深圳企业的HR,大多在招聘时不会考虑35岁以上的人,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因为需要招聘的岗位,大多数是基层,如果你过了32岁,还在从事基层岗位,碌碌无闻,那么即便你有经验,企业也更喜欢毕业一两年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更有想法和干劲,工资要得还比你低。
30岁之后要么你能够在企业中得到晋升,成为中层管理者,要么就要面临越来越少的工作机会,越来越难找工作。
其实在深圳,能留下来的人无非几种:
- 体制内人士,工作稳定,而且工资不低。
- 有天赋有能力,且敢想敢拚,成为企业中高层或者自己创业,能长期承受压力地工作。
- 家境雄厚,能支撑你在深圳安家落户。
- 率性洒脱,能接受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小孩,过一辈子孤独而自由的生活。
如果你不能成为这几种人,那你就要做好无法留在深圳的准备。
在深圳的人,经常会产生一种幻觉——工资比同龄人高,出入高档写字楼,从事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于是你仿佛摸到中产的门槛。
但只要看一眼刺眼的房价,你就会被打回原形。
其实我并非不推荐人来深圳,只是每个人来到这里,要理解选择背后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只是羡慕深圳能有更高的工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那不过是对以后收入的透支,大部分互联网行业的岗位都是青春饭,高工资只是把以后要赚的钱提前赚了。我建议你三思,不如选择一些准一线城市,高高做一番能够长久的事业。
如果你追求安定,希望过普通人的日子,简简单单的柴米油盐,那不要来深圳。
如果你就是一个不安于室的人,不想一辈子(或者在20几岁时)做着无聊的工作,过着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或者你就是天生反骨的怪胎,能抛下世俗的眼光,能获得亲人的理解,那就来深圳拼一次吧,哪怕是没有结果也能称得上无怨无悔,其实也足够了。
在深圳的日子即将过去,我很怀念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