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如果不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主要依靠父母教育、家庭教师、游历实践式的生活教育培养

[复制链接]
abis0605 发表于 2020-11-12 17: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bis0605
2020-11-12 17:04:17 3308 2 看全部
如果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时间安排上没有问题,不把孩子送去学校进行教育是否可行?有何成功先例?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知识是孩子成长所不可或缺的?会有什么优势和弊端?
----------------
有些人以为我是孩子父母,我稍微补充一下问题的背景:
我与男友目前处在努力积累财富争取35岁以前实现财富自由的阶段,近4-5年不打算要孩子。前几天男友与我探讨未来孩子教育问题,提出不希望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观点,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特拿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我男友的主张是:
1)他不喜欢学校里的竞争性氛围,不希望孩子成为“唯成功论”的牺牲者,如果自己的孩子喜欢帆板,那就让他一辈子在海边玩帆板,也比出人头地要好。我男友很要强也很有能力,但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唯成功论”的牺牲者,他觉得赚钱并不能让他感到快乐,但是为了顺应社会系统,不得不去努力赚钱尽早实现财富自由。他或许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不受社会大系统的约束,我想这可能是一个通病,想要在孩子身上“找补”自己所缺失的部分。
2)他觉得学校里学的很多东西没有用,如果不做相关工作,我们学的很多数学物理生物知识现在都忘记了也用不上了。他认为孩子更多地需要接触自然,了解世界。不用上学的话就可以带他去世界各地游历(前提是父母有钱有时间,这一点通过努力可以达到)。需要学习但是自己又不能教的知识,通过请家教来实现。
3)他认为学校不能给你带来什么朋友。他有一两个挚友,我问他“那你不是在学校里认识他们的吗?”,他觉得即使是将来在社会里认识,他也能跟这几个人成为至交好友,至于其他成长阶段认识的朋友,全都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已经不再是至交。这一点上我觉得他的立论非常薄弱,毕竟交朋结友的能力仍然是在与同龄人社交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但是另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个性非常早熟,他的心智永远都早于同龄人,所以从小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属于学习很好但是想法出格并煽动同学到令老师头疼的孩子,直到现在仍然是同龄人之间的“意见领袖”。我想这也有可能是他在同龄人间交不到什么朋友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基于他的经验认为学校不能带来朋友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ijk 发表于 2020-11-12 17: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winijk
2020-11-12 17:04:19 看全部
作为一个高中生前来作答。我认为学校教育利大于弊。
1.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我不认为学校教育让我成为“唯成功论”的牺牲者。我的家长不认为我一定要做一个成绩优秀/名气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他们只希望我生活得开心。他们教会我的就是:考试帮助我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学校教育下成为“唯成功论”牺牲者的关键是父母的态度。
2.就我个人而言,学校教育带给我很多快乐。几乎每天都可以跟同龄的同性异性朋友在一起。我喜欢学校教育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并不代表禁锢思想)。不少知识都很有趣,不要脸的说,有时候刷题也能刷出快感。这是一种不同于家庭生活的方式(住宿生),同样带给我很多乐趣。
3.挚友三个,从初中前后桌三年到高中同校。我觉得如果是在社会中相遇,我不会跟她们成为挚友。三年的朝夕相处使我们十分了解彼此,即使兴趣爱好目标都不同也能愉快相处。因为三年的相处,初中时纯洁的情感使我们非常信任对方。
4.我爱健身爱跳Jazz爱吉他爱烹饪爱化妆。学校在很多方面给我平台和动力让我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在学校的行动力是家庭教育不能给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tian110 发表于 2020-11-12 17: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atian110
2020-11-12 17:04:21 看全部
谢邀。
这个问题,真的有人做过实验。从目前的效果看,还没有算得上成功的先例。
当然,可能是我收集到的样本过少或过小的原因。因为这样的做法下的孩子最后几乎都子承父业,所以也难以评判其是否成功。
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一方面,社会教育也是一方面,如果让孩子离开学校,孩子社会性的一面成长会受到限制。因为孩子在学校里不仅学习知识,也学习适应社会,学习人际交往。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原生态家庭是完美无缺的,而一直在原生态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没有机会在外界社会中去验证和更正原生态家庭的负面影响和局限性。
明天细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abis0605
注册会员给TA私信

查看:3308 | 回复:2

深圳网,广东深圳市深圳人每天必上的网上家园,有市政府官方信息办及全体深圳人民共同打造的最新、最权威的资讯生活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
深圳网简介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友情链接
新手指南
内容审核
商家合作
广告合作
商家入驻
新闻合作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159 5848-3188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科苑路2号 邮箱:243943537@qq.com ICP备案号: ( 粤ICP备14026352号 )
Copyright © 2008-2020深圳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深圳网络技术支持中心 X3.4 版权所有:深圳市世纪商桥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